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育公平视角下AI技术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为乡村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聚焦部编版高段语文教材,探讨AI技术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分析乡村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提出AI技术可通过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支持个性化学习、提升课堂互动性等方式,助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研究强调技术应用需兼顾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建议构建“AI+教师”协同教学模式,以技术赋能而非替代教师。
关键词:教育公平;AI技术;乡村小学;语文教学
当前,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优质师资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薄弱等问题。而AI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能性。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地区对教育技术的需求更具特殊性:既需通过智能化工具弥补资源短板,又需避免技术依赖导致的人文教育缺失。
一、AI技术赋能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基础
AI技术赋能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基础,根植于其重塑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学实施范式的双重能力。一方面,依托云端资源库与智能算法,AI可突破地理屏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动态整合与精准投放,使乡村学校同步获取适配部编版教材的多元化教学素材,如文本解析工具、语音互动模块及文化背景数据库,有效缓解传统教学中因资源匮乏导致的课程内容单一化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AI系统可以构建学生个体的认知画像,通过智能诊断学情差异并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策略建议,从而在班级规模较大、师资力量有限的乡村课堂中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这种技术赋能的本质并非替代教师,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机制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使其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情感互动。
二、高段语文教学中的AI应用实践
(一)智能辅助识字与语言积累
AI技术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多模态交互为核心,通过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协同作用重构识字教学模式。多模态设计通过动态化、场景化的信息呈现,将抽象的汉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化体验,能有效解决乡村学生因文化环境单一导致的汉字记忆效率低、文化理解浅表化等问题。比如在《汉字真有趣》单元教学中,AI系统借助AR技术将甲骨文的字形演变过程以三维动画形式投射于课堂空间,学生通过手势操作即可观察“日”“月”等象形文字从图形符号到现代汉字的动态转化轨迹。方言语音模块同步讲解汉字背后的农耕文化内涵,如“禾”字与乡村水稻种植的关联,让学生在观察字形演变的同时理解汉字承载的地域文化基因。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提升识字效率,更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文化传承,弥补乡村学生因课外资源匮乏导致的文化认知局限。
在语言积累层面,系统基于课文主题自动筛选适配的诗词、谚语及名家作品片段,形成梯度化的语言素材库。以《草原》教学为例,AI可以分析课文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关键词,精准推荐老舍散文《林海》中“松针的绿意浓得仿佛能滴落”等同类描写语句,帮助学生横向对比不同文本中的写景手法,逐步构建“借景抒情”的语言表达范式。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依赖个人经验推荐资料的方式,AI技术能突破教师知识储备边界,为乡村学生提供更系统化的语言积累支持。
(二)人机协同的习作教学创新
AI技术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体现为“机器精准纠错”与“教师深度育人”的职能分工。智能批改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快速识别学生习作中的语法错误、标点误用等表层问题,同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分析文本结构松散、细节描写单薄等共性缺陷,为教师提供学情诊断报告。以《变形记》习作教学为例,智能系统在批改乡村学生习作时,不仅标记“的、地、得”混淆等语法问题,还会通过语义分析指出“化身蒲公英的飞行路线描述模糊”“与村庄互动的场景缺乏五感描写”等表达短板。教师依据系统生成的共性问题清单,针对性设计“多感官观察法”“场景分解写作法”等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将“变为山雀俯瞰梯田”的想象转化为“翅膀掠过稻穗时触到的沉甸感”“听见农人哼唱的采茶调融入风声”等具象化表达。同时,系统HIA可依据乡村地域特色生成个性化写作范例,例如在《变形记》教学中自动输出“化身萤火虫照亮晒谷场”“变为古树根系感知土壤湿度变化”等叙事框架。这些案例紧密贴合学生熟悉的乡村生活场景,既降低虚构类习作的构思难度,又引导学生在想象写作中融入对乡土环境的观察与思考。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支持
构建县域级AI教育资源共享中心是破解乡村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该中心可采用“离线资源包+云端增量更新”模式,通过本地服务器预装教材配套的AI教学资源库(如虚拟实验模块、名师微课等),并每周同步更新云端新增内容,确保网络不稳定地区仍能获取最新资源。硬件配置上需优先部署支持低带宽运行的AI终端设备,如搭载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黑板,即便在网络卡顿情况下仍可保障基础教学功能。为了保障设备长效运行,需建立“县-校”两级运维体系:县级技术团队负责服务器维护与系统升级,学校管理员则通过季度培训掌握投影仪校准、终端故障排查等基础技能,形成“集中调度+属地运维”的可持续支持网络。
(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数字能力培育应聚焦“工具应用—数据分析—教学转化”的能力链。分层设计“AI工具实操+教学案例研讨”混合式培训课程:初级课程重点训练教师使用智能备课系统筛选适配资源(如通过关键词标签匹配学情的动画素材),中级课程则培养其解读学生知识掌握热力图、写作能力雷达图等学情报告的能力28。为强化实践转化,可建立城乡教师线上协作机制,如通过AI教研平台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城市教师分享智能分组策略,乡村教师反馈乡土化教学案例,系统自动生成对比分析报告供双方优化教学设计。
四、结语
AI技术应用于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既是教育公平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技术人文价值的生动体现。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边界,探索既能发挥AI效能又保留语文教育温度的实施路径,真正实现“技术向善”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余一鸣. 小说是我生活中的AI[J]. 传记文学,2023(11):96-102.
[2]李守娜. "大数据+AI"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4,26(13):143-145.
[3]张变. 人工智能视域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 电脑校园,2024(9):84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