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AI智能社会背景下的以“诗词歌赋”为媒,为“中学德育工作”赋能

谌文坤
  
天韵媒体号
2025年40期
博罗县三乡中学 广东惠州 516100

摘要:在AI智能社会的大前景下,如何利用诗词歌赋这一传统媒介来推动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前看,未来,是AI智能高级社会;往后看,过去,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本文通过以软件为渠道、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诗词,以三级课程和专家讲座为载体、构建诗词教育体系,以内容为本、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元素,以氛围为点缀、营造诗意校园环境,以人为核心、利用AI技术进行个性化德育,以校和家为着力点、推动家校共育等六大措施,可以全面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简言之,通过“诗词歌赋”来打通文化的大动脉,让德育工作落于教学生活的六大方面,让学生五育齐发展。

关键词:AI智能社会;诗词歌赋;德育;家校合作;艺术魅力;文化桥梁

以诗词歌赋为介,可以滋养出温暖心魄;以诗词歌赋为媒,可以培育出德育灵台。在AI智能社会的大前景下,利用诗词歌赋这一传统媒介来推动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实践。那如何通过诗词歌赋,来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 以软件为渠道,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诗词

利用AI技术,可以创建丰富的在线诗词学习平台,利用各类简易版视频剪辑App,通过诵读、配音、互动游戏等方式,使诗词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这种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例如,通过情景式教学,将纸质版的诗词歌赋转为电子资料,加入配音,利用系统生成视频;视频里设置程序,选择不同的选项,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呈现,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讲解这一篇作品,让教学生动而富有多变的灵性美,从而实现以软件为渠道,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诗词的核心点。

二. 以三级课程和专家讲座为载体,构建诗词教育体系

与从虚拟软件到现实课堂,从虚向实——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将诗词教育纳入“整体课程计划”,构建三级课程相结合的诗词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课程、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解读、品味、领悟和创作诗词,使诗词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滋润学生心田。同时,可以聘请著名诗人和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更好地吸收诗歌中的文化精髓。例如,“金中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在诗词创作方面已经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他的团队研发的AI作诗系统“华七”生成了大量高质量的诗作”‌。“叶嘉莹认为读唐诗不仅是为了欣赏其美,更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共鸣,她强调唐诗对人生的深刻影响”。而“蒋勋在巴黎留学时,通过唐诗中的诗句感受到了家乡的思念,认为唐诗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契合”‌。这些评价不仅展示了诗词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诗词在个人生活、品德养成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三. 以内容为本,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元素

虚与实相生,以内容为本——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情怀、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以及环保教育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例如,通过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以氛围为点缀,营造诗意校园环境

诗意,无处不在。学校可以通过建设诗歌文化墙、诗歌文化长廊、诗歌甬道、诗意楼梯等,让诗歌充满校园的角角落落。例如,每个教室的文化专栏也可以展示师生创作的诗歌,使学生在漫步校园时时刻感受到诗意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激发文化自信和自觉。诗情画意层层梯,诗词歌赋人人提。以氛围为点缀,营造诗意校园环境,让德育工作落于无声处。

五. 以人为核心,利用AI技术进行个性化德育

除此之外,AI技术还可以帮助学校形成“一校一策”“一师一策”“一生一策”的德育策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可以形成对学生特点、发展状态、心智模式、教育规律等知识、信息、数据的有效集成,使德育工作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例如,通过虚拟场景技术创造模拟真实环境,辅以体验式、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六. 以校、家为着力点,推动家校共育

最后,家长和社会在德育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学校可以利用AI技术,建立一个“XXX在线课堂”等平台,实现家校共育。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的诗词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诵读、讨论诗词,共同接受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在AI智能社会的大前景下,以诗词歌赋为媒介促进中学生德育发展是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诗词、构建诗词教育体系、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元素、营造诗意校园环境、利用AI技术进行个性化德育以及推动家校共育等措施,可以全面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往前看,未来,是AI智能高级社会;往后看,过去,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巧妙地运用诗词歌赋,我们的学生会收获什么呢?

一. ‌以诗言志,激发爱国情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诵读魏晋曹植的五言古体诗《白马篇》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赞颂民族英雄的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 ‌以词传情,培养仁爱之心‌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等词描绘了亲情的温暖与伟大。苏家父子三人有许多传奇词句,双亲去世后,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牵挂,也是苏辙陪伴他走过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引导学生体会家人的艰辛与不易,学会感恩与孝顺,学会兄友弟恭、姐妹悌亲。通过这类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仁爱之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长辈,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以赋明智,树立正确价值观‌

《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管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应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赋中“苏子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通过这样的赋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德的修炼,明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乐观与豁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 ‌以诗启智,增强坚韧不拔的意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这句诗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信心和勇气,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通过教授这类励志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五. ‌以歌咏史,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歌唱《满江红》等历史题材的诗词歌曲,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诗词的音乐美,还能让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学习先贤的智慧与勇气,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自信的传承。

总而言之,诗词歌赋是中学生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教书育人,既是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接班人,在AI智能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灵活运用诗词歌赋这些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让诗词歌赋成为中学生德育赋能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陈凌岳,栾梦雪.基于元宇宙的德育模式与发展路径探析[J].教育参考,2024,(09):43-49.

[2]张秀芹,王储.“大思政课”研究进展与发展路向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4,(06):28-35.

[3]张铮.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学校主导作用的实现策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DOI:10.27248/d.cnki.gnjqc.2024.002068.

[4]宋佳欣.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24.DOI:10.27162/d.cnki.gjlin.2024.001930.

[5]唐媛.智慧博物馆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太原师范学院,2024.DOI:10.27844/d.cnki.gtysf.2024.000390.

[6]蒋欣怡.智慧教育视域下乡村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4.DOI:10.27671/d.cnki.gcjtc.2024.001051.

[7]舒欢.家委会在家校协同共育中的作为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3.DOI:10.27906/d.cnki.gnghy.2023.0000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