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备教学评一致性”的5G+专递课堂物理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与研究
摘要:基于备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应用于5G+专递课堂物理课程,强调备课、教学、评价各环节紧密相连,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5G+专递课堂环境下,探索如何实现这一理念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备教学评一致性;5G+专递课堂;物理课程;个性化学习
前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5G+专递课堂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借助高速度和低延迟的5G网络技术,实现了高质量的实时远程教学互动,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新路径。精准备课明确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开展针对性教学,并利用科学评价及时反馈调整,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支持,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一、基于学情分析的精准备课策略
精准备课是实现备教学评一致性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5G+专递课堂初中物理教学中,借助5G技术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了解学生学情[1]。例如,在教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之前,设计在线预习测试、学习平台历史数据等途径,获取学生关于声音相关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包括对生活中常见声音现象的理解程度、是否掌握简单的声学概念等(如音调、响度、音色等),分析学生过往学习物理课程的表现,如学习速度、理解能力、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学情分析目标的制定,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情,将学生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这三类,设置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例如沪科版《声音的特性》一节中,对学困生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明确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及距离的关系,以及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等物理观念。对中等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音调、响度、音色相关实验的设计、实施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例如,从钢尺振动快慢不同导致音调不同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从敲鼓实验中推理出响度与振幅的关联,通过对不同乐器发声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复杂物理现象的综合判断能力。而对学优生还应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做到学习延伸,学会设计一些声学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探究声音的特性。如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进行钢尺振动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环节上,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供学生学习,如为学困生提供一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资料、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资料,设置基础性问题:
例如:用二胡和小提琴分别演奏《二泉映月》,人们很容易分辨出它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节奏,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之一——音色,并通过直观的方式加深印象。为中等生提供简单到中等难度的科普阅读资料,设置进阶性问题:
例如:当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喇叭时,会感觉到喇叭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把音响的音量调大,你会发现喇叭振动的幅度也增大,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还需要他们认识到音量(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为学优生提供一些扩展性的科普阅读、探究实验解读资料等,设置探究性问题:
例如:在下列措施中,能使鼓声响度增大的是( )A. 增大鼓面的振动频率 B. 离鼓面远一些 C. 用力敲鼓 D. 换用鼓面小一些的鼓,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声音的本质及其物理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精准备课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内容,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相符,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保障。
二、依托5G技术的互动式教学策略
5G+专递课堂的一大优势在于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可以为学生营造丰富的学习体验,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基于5G低延迟和高带宽的特点,可以实现实时互动教学,显著提升实验课程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实验时,主讲教师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演示实验细节,并通过5G网络将这些细节清晰地传输给远端的学生终端设备。这种设置不仅确保了学生能够看到每一个细微的操作步骤,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向主讲教师提问,教师则能即时回应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为了进一步增强互动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提出假设或者参与实验设计操作,通过实时反馈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插入一些小测验或问答环节,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即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师生也能如同面对面交流一样高效互动,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这种基于5G技术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个过程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今天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特别充足,所以教师需要结合这种情况,将课堂打造的更加有趣有效,除了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借助5G网络实现异地学生分组交流,如在学习“电功率”这一章节时,围绕“家庭用电功率调查与分析”项目展开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速网络的优势实现异地学生的高效互动和实时数据共享。首先,教师将不同地区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确保每个小组内学生具备多样化的背景和技能。学生们通过5G平台进行实时沟通,学生们首先在课前记录家中常用电器(如冰箱、电视、空调)的功率消耗情况,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共享平台,各小组开始数据分析阶段,讨论并找出影响电器功率消耗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5G网络的强大支持,能够实时监控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并在需要时迅速介入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在各小组间灵活巡视,及时解答疑问,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5G网络的低延迟和高带宽特性使得视频会议更加流畅,数据传输更加快捷,极大提升了协作效率和学习体验。这种跨地区的协作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数据分析技巧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相符,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多元化动态评价策略
多元化动态评价是保障备教学评一致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关键环节,5G+专递课堂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2],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发展。教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还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等。例如,在评价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情况时,教师除了批改书面作业和测试卷外,还会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验探究中设计方案、收集数据的能力。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如在完成一个章节学习后,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回顾自己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运用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互评则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在小组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彼此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全程,借助课堂提问、在线练习、实验操作记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过程中,教师用在线练习系统实时掌握学生对公式应用的熟练程度,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强化讲解。终结性评价在单元或学期结束时进行,结合书面考试、项目展示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多元化动态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总结:
教师基于学情分析的精准备课策略,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差异,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依托5G技术的互动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5G网络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互动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反馈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多元化动态评价策略则从多个角度、不同阶段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表现,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助力学生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实现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汪志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J].学园,2024(24):45-48.
[2]薛安.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学园,2024(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