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例

石国刚
  
天韵媒体号
2025年43期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本文基于“大思政课”理念,探讨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有效融合。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例,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本文探索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课,红色文化,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

引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当注重课堂内外的整体构建。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的创新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传统美德,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大思政课理念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1.大思政课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大思政课理念强调思政教育不仅限于传统课堂。它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校的各学科、各活动之中,推动思政教育与各专业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本身,通过跨学科融合,打破了以往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壁垒。教育目标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强化集体主义、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这一理念不再仅仅关注课内的教育成效,更多地注重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渗透。在这一理念下,大学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课程,而是依托于全校教育系统的协同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协作作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不仅能理解理论的内涵,还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

2.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面临多种挑战。课程内容常常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未来职业规划脱节,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过于抽象,难以与实际工作对接,无法真正理解课程中的价值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缺乏创新和互动性。教师大多依赖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课堂上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的兴趣较低。

3.大思政课理念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大思政课理念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思政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独立任务,而是要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学协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例如,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将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探索将革命历史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从技术层面理解专业知识,更从思想层面深刻领会社会责任感。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1.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包含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一些高校中,教学团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历史背景。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从而提升其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2.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

思政课程的内容需要有鲜活的历史案例作为支撑,红色文化资源为这一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引入革命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冲击力。教学中,老师不仅传授思政理论,更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革命斗争精神和英雄事迹,推动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生活背景,选择相关的红色文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一些院校采用“红色教育与职业能力双提升”的方法,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观。例如,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机械、建筑等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让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集体合作精神。

3.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性强,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一些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会革命精神。通过参加革命历史主题的社会服务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能通过实际行动展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例如,某职业院校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帮助了当地群众,还深刻理解了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与老区群众的互动,体会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切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结论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实际操作的场景。通过将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协同发展。这种融合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论是通过课堂讲解、历史案例分析,还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文化都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探索更多创新方式,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技术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路径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 38(5): 45-49.

[2]张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探索》. 高职教育研究, 2021, 19(3): 33-37.

[3]刘彬. 《大思政课理念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41(2): 60-64.

[4]陈慧. 《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 2022, 27(8): 102-106.

本文为2023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大思政课”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