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课背景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中的价值及融入路径探索

石国刚
  
天韵媒体号
2025年43期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辽宁作为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结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探讨其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的价值及融入路径。首先,通过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分析其对思政课程的独特作用,进而提出将这些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可行性路径,旨在深化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高职思政课,融入路径

引言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平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辽宁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更承载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如何通过这些资源来丰富高职思政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与社会责任感,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分析

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地方见证了革命的足迹。沈阳作为重工业基地,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成为许多革命先烈的指挥中心。鞍山作为钢铁基地,支持了革命力量的后勤保障。丹东作为与敌人接壤的城市,成为了抗美援朝的重要历史节点。抚顺则在矿产资源方面起到了战略性作用,是抗战期间重要的资源供应地。营口的港口则对外联通起到了关键作用,支撑了战时物资的流通。这些历史背景为高职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示了革命精神和斗争的历史。

2.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历史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有着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沈阳的某历史博物馆展示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通过实物、图片、文献等资料,讲述了革命历程中不屈的斗志。这种历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奋力拼搏的精神。抚顺的矿山遗址则是历史的重要符号,深刻反映了艰苦岁月中的劳动精神。通过参观这些革命遗址,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革命的艰辛,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高职教育中,将这些历史事件与人物融入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鲜明的历史认同,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深远影响。

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仅具有历史的象征意义,还具有现实的教育价值。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对革命历史的直观理解,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革命事件,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责任紧密相连,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辽宁的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历史的产物,更是精神的传承。通过课程设计,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践动力。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为思政课提供了独特的教学素材和生动的教育案例。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路径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使得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利用辽宁“六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可以结合历史遗址的现场教学,如沈阳某革命纪念馆和抚顺的矿山遗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景体验,沉浸式地学习历史事件和革命故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还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事件,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专业性较强,结合现实工作和社会需求,让历史教育更贴近实际,学生在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职业责任与社会贡献的紧密联系。

2.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辽宁“六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思政课带来更多实用性。通过学习革命历史中的劳动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志,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到奋斗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工作动力。例如,某位革命先烈在战争中的坚守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坚持不懈、追求卓越。通过将这些精神融入课程实践,鼓励学生将红色文化与职业素养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用性。这种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职业伦理、工作使命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3.构建跨学科协同教育体系

跨学科的协同教育体系可以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仅是讲授历史,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来理解红色文化。利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课程内容,推动学生对历史的多维度理解。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深远影响,还能学会在不同领域中运用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如何在不同领域内进行创新与传承。通过学科的融合,不同知识体系能够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结合革命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创新,学生将能够在学习中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精神。

结论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高职思政课程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通过有效地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也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及构建跨学科的协同教育体系,红色文化能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应用。高职院校通过这些路径的探索,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实现更加生动、实用、创新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明志. (2019).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3), 45-52.

[2]李晓晨. (2020).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高等教育研究》, 15(6), 65-72.

[3]张伟. (2021). 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9(4), 98-104.

[4]刘华. (2018).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与发展》, 10(2), 112-118.

本文为2023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大思政课”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