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面向金砖国家工程测量市场,探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
摘要:据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2023年度报告显示,成员国间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规模已突破3000亿美元,涉及跨境铁路、能源管道、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市场快速扩张暴露出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适应多国标准、跨文化协作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能力断层。基于此,文章就面向金砖国家工程测量市场,探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了相关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砖国家;工程测量;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
引言
“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的创新价值在于构建了四维协同的能力培养生态,为破解国际化人才培养困境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该研究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通过标准化课程体系与弹性化区域适配相结合,可扩展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的跨国人才培养。随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持续加码,“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望助力中国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在全球工程测量市场的话语权。
一、金砖国家工程测量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1.市场特征
金砖国家工程测量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与区域化特征,其技术需求深度绑定各国地理环境与基建发展重点。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地形测绘需应对茂密植被覆盖下的GNSS信号遮挡问题,要求测量人员掌握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协同作业技术;俄罗斯西伯利亚冻土带工程测量则面临季节性冻融引起的基准点位移挑战,需要特殊的数据修正算法与耐寒设备操作经验。这些差异化需求背后,是金砖国家在能源管道、智慧城市、跨境铁路等大型联合项目中逐渐形成的技术融合趋势,2023年由中俄主导的北极航道港口建设项目更首次要求工程测量团队同时具备极地测绘资质与俄语技术谈判能力。
2.核心能力要求
跨越国界的工程测量实践正在重塑职业能力评价维度,除传统测绘技能外,从业人员需构建覆盖技术、语言与标准的立体能力矩阵。在技术层面,熟练操作北斗/GPS/GLONASS多星联合计算系统成为基础门槛,处理印度本土坐标系与中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实战经验往往直接影响项目投标成功率。装备应用方面,巴西环保法规强制要求雨林区测量采用低扰动式地面传感器,而俄罗斯极地项目则青睐抗-40℃低温的全站仪机型,这种设备选型能力需通过大量跨国项目案例积累。标准体系掌握程度直接决定技术输出合法性,语言能力已从辅助技能升级为核心竞争力,中国测量团队在安哥拉供水项目中的技术交底文件需同步提供葡萄牙语版本,而俄罗斯业主方通常要求测量报告包含俄英双语技术术语对照表,多语言工作场景要求技术人员至少具备专业技术文档的快速解码能力。
二、“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构建
1.系统架构设计
“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国际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四维联动的系统架构,实现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和职业认证的深度融合。该模式的底层逻辑基于动态能力匹配机制,通过持续采集金砖国家典型工程测量岗位的任职要求,反向驱动课程内容迭代,确保教学标准与市场需求同步更新。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对应特定职业能力单元,例如“热带地区GNSS测量误差修正”模块直接对接南非矿业测量岗位的实操需求。职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被分解为可教学化的能力训练点,而职业资格认证的核心知识点则嵌入课程考核体系,形成“学—练—赛—证”的能力进阶闭环。该架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竞赛裁判优化评分标准、认证机构提供最新考试大纲,确保培养体系始终紧跟行业前沿。
2.关键要素实施
在岗课对接环节,采用DACUM职业分析法对金砖国家工程测量岗位进行任务拆解,并转化为《国际工程测量实务》等6门核心课程的实训项目。课程内容强调真实场景复现,如模拟印度孟买地铁盾构区间测量时,学生需同步处理英制单位(英尺)与公制单位(米)的实时换算,并按照ISO标准提交中英文双语数据报告。课赛融通方面,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的“一级导线测量”赛题改造为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在90分钟内完成符合俄罗斯GOST标准的闭合导线测量,误差控制在1/20000以内,训练精度与效率的双重达标。证课衔接则采用“以证代考”机制,将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相关的证书的考核内容嵌入《数字地形测量》课程期末评估,学生通过证书考试即可免修相应学分。
三、实施建议
1.建立金砖国家工程教育联盟,统一能力认证标准
推动金砖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无障碍流动,亟需构建跨国教育协作机制,成立金砖国家工程教育联盟是破题关键。该联盟应由各国权威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及头部企业共同发起,重点推进职业能力框架的互认互通。可参照欧盟EUR-ACE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制定《金砖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人才能力标准》,将差异化的各国认证要求整合为三级能力矩阵:基础级、专业级、管理级。联盟需设立常设秘书处,定期发布金砖国家测量技术发展白皮书,组织成员国院校开展联合认证评估,例如中国高职院校的测量专业毕业生通过附加的俄语技术术语考核后,可直接获得俄罗斯GEO-SKILL认证的初级工程师资格。
2.开发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专项模块
工程测量人才的国际化短板往往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隐性的文化适应能力缺失,必须构建系统化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专项模块设计应采用“三层渗透”模式,基础层聚焦技术语境下的语言应用,开发《工程测量专业葡语/俄语300句》等情境化教材,重点训练设备操作指令理解、技术规范条款解读等刚性需求;进阶层嵌入文化认知训练,通过巴西淡水河谷矿区的测量冲突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工程实施的深层影响;高阶层强化跨国项目协作能力,利用虚拟仿真平台模拟中印联合测量团队在孟买智慧城市项目中的协作场景,要求学生在处理坐标系统转换技术问题时,同步完成跨文化团队沟通日志撰写。教学实施要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邀请海外项目归来的工程师开设“文化雷区”工作坊,巴西籍教师主导的“雨林测量中的原住民协商”情景模拟课可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考核机制应突破纸笔测试局限,引入“文化适应力档案袋评价”,收录学生参与跨国在线协作项目时的会议记录、技术邮件往来等过程性材料,由企业导师和语言专家联合评分。
3.构建动态调整机制
面对金砖国家快速演进的工程技术环境,固化的课程体系将迅速失效,必须建立“监测-响应-迭代”的闭环更新机制。市场监测端依托校企共建的“金砖国家测量技术观测站”,通过月度简报形式向教学委员会预警课程更新需求。迭代验证引入“双循环”机制,内循环由在校生参与新模块测试,通过模拟巴西圣保罗地铁延长线测量项目的数据反馈教学有效性;外循环通过毕业生海外就业跟踪系统,收集雇主对技能应用的评价,形成不断改进的数据链。
结语
当前,金砖国家在各领域的联合建设持续推进,但工程技术标准、职业资格体系、文化认知差异仍构成隐形壁垒。职业教育国际化需构建适应多国市场需求的动态能力培养生态。工程测量专业的“岗课赛证”一体化探索,既是对传统职教模式的突破,也是对金砖国家技术人才流动新机制的实验。
参考文献:
[1]张艳平,纳文丽,王喜,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3(23):67-69.
[2]刘振宇 潘俊伶 麦艳云.基于”三师制岗课赛证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2024(4):5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协同发展与社会服务策略》(项目编号:2024J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