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涉藏地区寺庙壁画档案化保护研究基于收集、拓印与数字化技术的实践探索

孙楠
  
天韵媒体号
2025年50期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党校 674499

一、涉藏地区寺庙壁画档案化保护的背景与意义

涉藏地区寺庙壁画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族化交融的瑰宝,承载着宗教、历史、艺术等多重价值。然而,受高原极端气候、自然风化、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大量壁画面临褪色、剥落、霉菌侵蚀等问题。其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保护手段如临摹复制存在信息丢失、不可逆风险等局限性,而档案化保护采用传统拓印技术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化记录、数字化留存和科学修复,成为延续壁画生命的关键路径。收集、拓印与数字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对于涉藏地区寺庙壁画的档案化保护具有显著成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数字化采集与拓印技术在涉藏地区寺庙保护中的应用

1、数字化采集技术在涉藏区寺庙壁画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化采集技术的方法多样,针对壁画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结合专业照明设备,对壁画进行高清数字影像的采集。二是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为壁画的全方位记录提供了可能。该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测量,以毫米级的精度全面捕捉壁画的线条、色彩、纹理乃至微小的裂痕与剥落。这一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采集方式可能对壁画造成的二次损伤,还极大地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效率与完整性。三是通过远程无线传感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壁画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条件,为壁画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在涉藏区寺庙壁画保护的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实施流程至关重要,它不仅确保了壁画的精准记录,还为档案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采集技术在涉藏区寺庙壁画保护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技术成本高:数据处理复杂:数据安全隐患:适用范围限制等问题。

2、传统拓印技术的优化应用

一是非接触式拓印:针对脆弱壁画,采用柔性材料(如硅胶膜)进行表面形态提取,避免传统墨拓对颜料的损伤。

多光谱成像辅助:结合红外、紫外成像技术,揭示肉眼不可见的底层线条与修复痕迹,如敦煌研究院利用多光谱分析壁画原始绘制技法。二是数字化修复与虚拟重建,智能辅助修复系统:基于AI算法实现线描补全与色彩还原。例如,阳曲县寺庙壁画项目开发计算机辅助线描生成系统,结合艺术家样本库智能填补缺失部分。三是色彩演变模拟:通过建立颜料层-粉尘层-黏土层模型,分析化学褪色机理,模拟千年色彩变迁轨迹。四是虚拟展示与传播:利用VR、AR技术构建沉浸式数字展厅。如山西青铜博物馆通过720°全景影像与三维互动展示,突破空间限制呈现彩塑壁画细节。

通过传统拓印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构建起适应涉藏地区特殊环境的壁画保护体系。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加强跨学科协作,将技术实践纳入活态文化传承系统。

三、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

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对瞿昙寺壁画保护使用最先进技术进行从保护,旨在对瞿昙寺内约2300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并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该项目自2017年启动,至2020年完成,历经四年时间,对瞿昙寺的壁画进行了详尽的数据采集。

瞿昙寺壁画档案化保护案例的成功实施,为涉藏区寺庙壁画档案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数字化采集完成后,项目团队着手构建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数据存储、检索、分析和展示等功能,实现了壁画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通过该系统,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壁画信息,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也为寺庙管理方提供了便捷的壁画维护和管理工具。

项目实施后,效果显著。一方面,数字化采集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保护了壁画资源,避免了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破坏;另一方面,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涉藏区其他寺庙的壁画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此外,项目的推广还促进了涉藏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度。

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专业团队与技术应用是基础,档案管理系统构建是关键,多方合作是保障。这些经验与启示将对我们未来的保护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涉藏区寺庙壁画档案化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技术融合与优化路径

一是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涉藏地区壁画数据采集、存储与共享标准,参考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壁画病害分类与监测指标,推动跨区域协作。二是多学科协同创新:融合文物保护、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如西藏古籍档案数字化项目结合文献学与数据挖掘技术,提升档案利用效率。三是动态监测与预防性保护: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结合AI预警系统预判病害风险。四是社区参与与活态传承:培训当地僧人参与基础数据采集,将档案化保护与宗教活动结合,增强文化认同感。

五、挑战与展望

拓印与数字化采集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如壁画表面反光、颜色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图像的质量。

当前技术应用仍面临高海拔设备适应性、复杂病害机理认知不足、低级别文物资金短缺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轻量化采集设备、低成本AI修复工具,并推动数字档案与文旅、教育的深度融合。涉藏地区壁画档案化保护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需在科技创新与文化敬畏间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文物图像复原技术研究——以藏区壁画图像复原为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