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军地协作机制
高校国防教育是政、军、校三方联动、共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组织完善、运行良好的军地协作机制,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的落体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但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当前的军地协作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本文拟对高校国防教育军地协作机制提出一些见解和思考。
一、建设教育会商机制,规范高校国防教育组织实施
高校国防教育涉及政、校、军三方联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具体落实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需要军地协同,建立会商机制。一是定期召开高校国防教育会商会议。通过定期召开的会商会议,军地相关负责人共同研究制定年度国防教育规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问题。二是制定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和标准。为了将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会商机制应共同制定高校过当教育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核体系等,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的依规实施。
二、构建军地共享机制,最大化利用国防教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应该来说高校国防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各高校按照《大纲》必须开设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两门必修课以外,各种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红色教育资源、国防教育基地、短视频、公众号等,各种平台、各种资源层出不穷。有效整合利用这些现有国防教育资源,必须构建军地共享机制。第一,整合军地国防教育资源。由教育部门牵头,由高校与驻地承担高校国防教育的部队共同配合,梳理整合现有国防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师资、训练设施场地、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等,然后对资源进行分类、动态更新、补充完善。二是,建立高校国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高校国防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平台应承载国防教育教材、教案、教学视频、其他国防教育支撑资源,实现国防教育资源的校际共享,方便从事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部队教官选择和使用。同时平台应设有专人管理,负责更新国防教育资源,设置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军地之间跨域跨时空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三是提供师资交流和培训渠道。军地协作机制应担起师资发展培养责任,提供多元化的国防教育师资交流与培训渠道。军地之间、校级之间、区域之间的国防教育师资渠道应全面打通,为从事国防教育的老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培养路径,提升教师的军政素养和国防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三、构建军训协作机制,搭建高校与部队合作桥梁
军训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具体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军事训练大纲》里规定的《军事技能》课程,规定训练时间 2-3 周,一般不少于 14 天(112 学时),2 学分,一般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展开实施。军训是涉及到军地直接协作的课程,需要构建良好的军地协作机制,才能保证军训的顺利实施。目前各高校虽然能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开展军训,但是存在对军训后勤保障不好、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军训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的状况,应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是完善军训军地协作组织架构,成立由高校和驻地相关部队共同组成的军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军训的协调指挥工作,下设办公室,规确保军训的组织实施、后勤保障、安全管理和效果监督等,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军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二是细化军训协作目标和内容。《大纲》第九条虽然对军事课教学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训练保障等进行了明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够到位的情况,具体原因在于没有细化关于军训的军地协作目标和内容。因此,作为军训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和相关部队应共同明确军训协作的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军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并严格照此实施,确保军事训练效果的达成。三是,强化对军训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当前对军训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军训成果汇报展演,对学生约束不够。应在最终展演汇报的基础上,建立军训过程管理评估机制,强化对军训各环节的管理与评估。制定明确的军训考核标准,对训练项目逐个打分评估,以此促进军训效果的提升。
四、建立军地联络员机制,畅通高校与部队沟通渠道
军地协作机制具体还要靠人去落实,军地联络员机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不可或缺。首先,应设置军地联络员岗位。高校和参与国防教育的部队单位应分别设置相对固定的军地联络员岗位,负责国防教育实施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在国防教育办公室制定专人担任联络员,承训部队则由负责军训的军官担任联络员,联络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保证军地协作运转良好。其次,规定联络员职责和相应工作流程。军地协作联络员的职责应包括信息传递、活动组织、问题协调等,确保高校的国防教育需求与承训部队之间信息的及时对接,保障军地人员、尝试、器材等的合理配置,跟踪国防教育全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组织解决。再次,建立联络员考核评估机制。组织军地联络员定期培训,制定具体考核细则,对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奖惩分明,激励联络员积极履职,提高服务国防教育的质效。
五、建立评估监督机制,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效果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不能对国防教育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国防教育目标达成度、教学内容方法、师资力量建设、国防观念提升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客观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精准反映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二是,强化国防教育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反馈。以评促改,对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促进国防教育效果的改进。三是,建立动态监督机制。通过全程检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对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及时掌握国防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