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边远地区初中语文文言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连彩芝
  
天韵媒体号
2025年65期
昭苏县第五中学 新疆伊犁 835600

摘要:在边远地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受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长期处于困境,传统教学模式侧重字词释义与背诵,过程枯燥,学生积极性低,难以领会文言文内涵。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在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边远地区初中语文文言文情境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生动情境中深入理解文言文。

关键词:边远地区;初中语文;文言文;情境化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1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与语言智慧,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文言文情境化教学,目的是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文言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能力,为边远地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基础。

2课文案例中的情境化教学策略设计

2.1 《狼》:角色扮演,体悟情节与形象

2.1.1 创设故事场景,导入新课

在边远地区初中课堂,多媒体资源相对有限,教师需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极具吸引力的情境[2]。课堂伊始,教师可开展一场 “狼的印象分享会”,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讲述自己从长辈口中听闻或在脑海中想象出的狼的形象,这些描述可能涵盖狼的凶猛外形、狡黠习性以及在民间故事里作为反派角色的种种事迹。

随后,教师运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细致描绘一幅暮色笼罩下的场景:蜿蜒的小道上,疲惫的猎人挑着担子正匆匆归家,四周的树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突然,几声低沉的狼嚎从远处传来,打破了傍晚的宁静,猎人的心瞬间悬了起来,握紧了手中的扁担,警惕地望向四周,随着教师的讲述,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狼》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课文中猎人将如何与狼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

2.1.2 分角色朗读与表演,深入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朗读能力,确保每个小组的屠夫与狼的扮演者能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扮演屠夫的学生在朗读 “屠惧,投以骨” 时,要用颤抖且急促的语调表现出屠夫面对狼时的恐惧与慌乱;而扮演狼的学生在朗读 “狼得骨止,眈眈相向” 时,需用凶狠、贪婪的声音传达出狼的狡黠与不满足。

在朗读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简单而精彩的情景表演,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丰富的肢体动作模拟屠夫的慌张,比如,屠夫在 “复投之” 时,身体微微颤抖,双手慌乱地从担子里抓出骨头扔向狼;而狼在 “并驱如故” 时,身体前倾,眼睛紧紧盯着屠夫,做出随时扑上去的姿态,尽显其狡黠,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屠夫和狼在不同情节中的动作、神态与心理活动,对于屠夫 “投以骨” 时的侥幸心理,教师提问:“当屠夫第一次扔出骨头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学生们通过思考与讨论,理解到屠夫希望用骨头暂时打发狼,以换取自己逃生的机会,对于狼 “眈眈相向” 的贪婪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狼此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狼的贪婪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本性。

2.2 《卖炭翁》:动画情境,感受情感与现实

2.2.1 动画呈现,还原古诗意境

考虑到边远地区学校获取动画资源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利用简易绘图软件,如 Windows 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或者通过手工绘制的方式,制作一系列简单但生动的动画片段。在制作过程中,教师精心构思每一个画面,力求真实还原古诗所描绘的场景。

2.2.2 对比分析,理解社会现实

动画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从卖炭翁破旧的衣衫、粗糙的双手以及疲惫的神情,到宫使光鲜亮丽的服饰、养尊处优的面容,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对比两者的行为,卖炭翁辛苦劳作只为换取微薄的收入以维持生计,而宫使却凭借权势强行掠夺。再对比他们的生活状态,卖炭翁居无定所,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宫使却过着奢华的生活。

从这些对比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即封建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例如提问:“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们纷纷表达对卖炭翁的同情以及对宫使行为的愤慨,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白居易对卖炭翁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情感,从而极大地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显著提升学生的情感体悟与社会认知能力。

2.3 《卖油翁》:生活情境类比,领会道理

2.3.1 生活实例引入,引发兴趣

教师先列举学生身边熟悉且生动的生活实例,以此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比如,教师讲述村里手艺精湛的木匠,多年的经验让他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不用复杂的测量工具,仅凭肉眼观察和双手触摸,就能精准制作出尺寸无误、结构精巧的家具,还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在挑选种子时,凭借多年积累的手感,只需轻轻一捏,就能准确判断种子的优劣,知道哪些种子更有可能在来年收获丰收。

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熟能生巧的例子,学生们脑海中浮现出熟悉的场景,对即将学习的《卖油翁》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教师顺势自然导入课文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进入课文的学习,思考卖油翁将如何通过自己的技艺展现 “熟能生巧” 的道理。

2.3.2 分析情节,领悟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卖油翁倒油和陈尧咨射箭的情节。在讲解卖油翁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的熟练动作时,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一细节描写,想象卖油翁倒油时专注而沉稳的神态,提问学生:“卖油翁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精准?” 学生们通过思考明白,这是长期练习的结果。对于陈尧咨从自傲到折服的态度转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陈尧咨心理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某项技能的经历。

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学习骑自行车、书法、绘画等技能时,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熟练的过程,深刻体会到 “熟能生巧” 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通过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本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通过对《狼》《卖炭翁》等课文案例的情境化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探索,发现情境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弥补边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让文言文教学更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梁娟. 浅谈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的情境式教学[C]//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2024年第五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陕西省大荔县双泉镇初级中学;, 2024: 221-224.

[2]左金苗. 巧于因借 情景交融——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J]. 中学语文, 2024, (14): 67-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