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合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化,德育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班级管理实际需求,提出融合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性分析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协同关系,探索以学生为本、实践导向的德育实施路径,旨在构建和谐班级氛围,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班级管理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亟需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当前,部分初中班级管理存在德育目标模糊、方法单一、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要求班级管理从“管束型”向“育人型”转变,强调德育与日常管理的深度融合。
一、以活动为载体,创新德育实践
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学生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传统德育多依赖理论说教,学生参与感低,难以形成情感共鸣。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做中学”,通过情境化、体验式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在具体实践中,主题式公益实践、情景剧与角色扮演以及跨学科德育融合等方法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
例如,针对学生责任感缺失问题,可以组织“社区服务日”,带领学生参与环保清洁、敬老助残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感受服务他人的意义与价值。活动结束后,通过开展反思讨论,引导学生从服务中感悟社会责任,从而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观念。情景剧与角色扮演是另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将德育问题转化为情景剧,如模拟“诚信考试”“人际冲突”等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立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道德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增强共情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角色的转换与情境的模拟,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跨学科德育融合则注重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元素。例如,在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主题;在各种学科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使德育不再是孤立的说教,而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二、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德育渗透
传统班级管理往往侧重于结果的呈现,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德育评价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印象,缺乏科学性与激励性。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改进能力的培养。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出现为德育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主张以多元、动态的视角关注学生成长,通过过程性反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构建“道德素养档案”,涵盖责任感、合作意识、公民行为等多个维度,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语,全面记录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避免单一评价主体带来的主观偏差。学生自评能够促进自我反思,互评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教师评语则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建议。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每周设定“德育微目标”,如“主动帮助同学一次”“遵守课堂纪律”等,这些目标具体而明确,易于学生理解和达成。通过班会总结与个性化指导,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与建议。这种动态反馈机制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德育微目标,确保其始终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道德素养。设计正向激励措施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设置“德育之星”“进步勋章”等荣誉,表彰在公益服务、诚信行为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利用班级墙报、家校群等渠道宣传榜样事迹。正向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宣传榜样事迹,不仅能够激励受表彰的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还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三、构建协同机制,拓展德育场域
德育教育需突破校园边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支持是巩固德育成效的关键。协同教育理论强调家校社三方形成教育合力,通过资源共享与目标一致,构建全方位德育网络。在具体实践中,家校共育平台、家长德育工作坊和社会资源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例如,通过利用微信、钉钉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建立“德育协作群”,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指南,内容涵盖“青春期沟通技巧”“家庭责任分工表”等实用信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德育目标,还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德育实践中,形成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机制,为学生营造一致的教育环境。开展家长德育工作坊是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如“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组织“亲子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庭内部的情感联结,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责任与担当,进一步拓展德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这些活动,家长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学校共同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整合社会资源是拓宽德育实践场域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与社区、博物馆、企业等合作开发德育基地,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企业职业体验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将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社会资源的整合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体验机会,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需以德育为核心,通过创新活动设计、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家校社协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本文提出的三项策略,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强调实践性与系统性,为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教育赋能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 教育探索, 2022(12): 32-35.
[2]卢红全. 探讨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合德育教育的作用[J]. 现代教育科学, 2021(9):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