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本土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实践
——以古法红糖制作为例
摘要:本土文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本文以非遗古法红糖为例,探讨如何构建本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及案例分析,提出课程设计的原则、实施路径及评价方式,以其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参考。 通过分析非遗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将红糖制作技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具体策略,包括主题活动设计、环境创设和家园共育等方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教育;文化传承;红糖制作;本土文化;课程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地域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点,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从小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红糖制作技艺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其独特的制作流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以小湖镇红糖制作为例,探讨如何将本土非遗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新的路径,同时也为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提供参考。
一、非遗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的内在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首先,非遗文化往往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呈现,如传统工艺、民间游戏、节庆活动等,这种具象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通过接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载体,幼儿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非遗红糖制作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
小湖镇古法红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闽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项技艺不仅是一种食品加工方法,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古法红糖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其工艺包括甘蔗压榨、熬煮、塑形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红糖在传统节庆(如冬至、春节)中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对幼儿园教育具有深远的价值,尤其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表现显著。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传统智慧和生活哲学,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滋养。通过非遗活动的参与,幼儿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社交技能以及创造力,这些对于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至关重要。红糖制作首先是一项教育的良好载体。幼儿可以通过观察甘蔗的生长了解植物科学,通过榨汁过程认识简单的机械原理,通过熬制环节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这些都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
2.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
通过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可以在幼儿心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未来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在幼儿园阶段引入非遗,有助于幼儿从小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好奇心,为非遗的代际传递打下坚实的基础。非遗教育还能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建立联系,这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糖作为传统食品,其制作过程反映了先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这对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健康观念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3.促进教师非遗的认同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对非遗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和推广效果。当教师对非遗有深刻的认同感时,他们更可能积极地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中,从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非遗体验和学习机会。教师的非遗认同不仅包括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红糖在当地民俗中常被用作婚庆、生育等喜庆场合的礼品,象征着甜蜜和祝福。通过了解这些民俗含义,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红糖制作还关联着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时间观念,如通常在冬至前后进行大规模制作,这为幼儿了解中国传统历法文化提供了契机。
三、红糖制作技艺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策略
将非遗红糖制作技艺融入幼儿园教育需要经过适度的简化和改编,以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实践策略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开发“甜蜜的传承”主题系列活动。例如,在科学领域设计“甘蔗的秘密”活动,让幼儿观察甘蔗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了解植物结构;在艺术领域开展"红糖画"创作,利用融化后的红糖作画;在社会领域组织“小小制糖”师角色游戏,模拟红糖制作的各个环节。这些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层设计,小班以感官体验为主,中班增加简单操作,大班则可尝试更复杂的流程。
2.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在幼儿园设置“红糖工坊”角色区,配备简易的模拟工具如小石磨、木制模具等;布置红糖文化墙,展示制作流程图片和实物样品;种植几株甘蔗,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这样的环境能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3.家园共育方面,可以邀请当地红糖制作传承人来园展示技艺;组织亲子活动参观红糖作坊;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红糖相关食品如红糖馒头、红糖糍粑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扩大文化传承的覆盖面。
四、实践效果评估与反思
通过对红糖制作主题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幼儿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认知发展方面,幼儿对红糖的制作流程有了基本了解,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主要步骤;在动手能力方面,大部分幼儿能够完成榨汁、搅拌等简单操作;在社会性发展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增强。尤为可喜的是,许多幼儿表现出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自豪感,有的甚至能够向家人介绍红糖制作的相关知识。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如熬制环节的高温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其次是文化真实性与幼儿适应性之间的平衡问题,过度简化可能导致文化失真,而完全遵循传统工艺又可能超出幼儿能力范围;再次是活动成本问题,甘蔗等原料的获取和储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更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开发更适合幼儿操作的工具和材料;寻求社区资源支持,降低活动成本;加强教师的非遗文化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探索将红糖制作与其他非遗项目如竹编、剪纸等相结合,构建更丰富的本土文化课程体系。
本土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以非遗古法红糖制作为例的研究表明,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完全可以将传统工艺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育资源。这种传承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非遗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复制。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更应关注文化精神的传递而非技艺的精确模仿。未来,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携手合作,共同探索非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创新传承路径,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5).
[3]李华. 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策略[J]. 幼儿教育, 2019(12).
[4]张明. 传统手工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以糖画为例[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1(3).
[5]刘芳.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传承实践[J]. 早期教育, 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