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张琳
  
天韵媒体号
2025年75期
烟台轻工业学校 山东省海阳市 265100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教育通过核心素养培育,能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应对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更好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同时,学科融通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探讨语文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如何通过跨学科融通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为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案例。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语文;服装设计专业课

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掀起“核心素养”高潮。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2022 年教育部新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文课程的八个目标、课程实施的五个要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实践;注重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与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自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重视跨学科的技能培养,发挥桥梁作用。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23】6 号)指出,“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课程融通是教育发展不可逆的趋势。

一、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实践路径研究的

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历程意味着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当代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素养的竞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人素养的神圣使命。课程融合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下产生的,它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知识领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下,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下教育回归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中职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职教育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还能够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中职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教育,这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通,充分发挥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强、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从中职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在学业上没有成就感而否定自己,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中职学生突出的表现一是自我效能感底下缺乏内在动力;二是缺乏职业理想的外在动力。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ChatGDP 的纵深发展,学生必然要成长为终身学习者才不能被淘汰。这也要求中职语文与专业课融合。

(四)语文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学不仅承载语言文字和基础文化的教育任务,更是职业教育中人文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渗入的一个载体工具。它在建立高尚思想品德、构建职业素养、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理想等方面承载着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任务”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任务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素质劳动者服务。所以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离不开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二、研究的意义

1. 理论价值

(1)研究当前服装设计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中职语文课与服装设计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研究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二者之间融通机制的前提和条件,提出原则和方法;研究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机制,总结出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理论体系。

(2)本课题通过对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拓宽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丰富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融通的理论资料,推动学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

(3)本课题回答了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为中职学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课程改革”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提供理论价值。

2. 实践价值

对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明确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融通的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可供借鉴的新范式,探索出一套中职语文课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融通的实践模式,力图以此为范本,为中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相互的渗透和促进提供一个范式,为推进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程融通、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通提供实践指导。

(2) 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和量化等等,打破学科壁垒,助力学生成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研究能够为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在教师培训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实证参考,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整体水平。

三、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学习素养、思维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交情感素养、创新思维素养等等,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核心素养凸显在“语言表达”“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职业适应”四大维度。

2. 课程融通: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为专业课程提供文化支撑,专业课程为语文提供实践情境。

3.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化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教育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杜威的“做中学”理念

杜威的“做中学”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原则,主张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并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杜威的理念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3)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是深化职教改革、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割裂状态,实现课程内容、职业岗位、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它以企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分析典型岗位的职责、技能和素质标准,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构建“理论 + 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结论与展望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然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化 + 技能”的职业教育生态。中职语文与服装设计的专业触通,不仅是学科融合的探索,更是职业教育守正创新的缩影。未来需以文化为根、技术为翼、实践为,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继发.中职语文融合专业培育核心素养策略初探 [J].教育与研究2020(21)

[2] 侯艳梅.中职语文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策略探究 [J].教育学文摘 2021( 36) .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