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AI 技术赋能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

施华兴
  
天韵媒体号
2025年97期
安徽滁州定远东兴路小学  233200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基于当前 AI 技术与德育教学融合的实践案例,系统分析了 AI 技术在创设互动情境、实现精准教学、赋能学科融合及动态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提炼出“智能工具辅助 - 数据分析驱动 - 虚拟情境构建 - 家校协同共育”的实践路径模型。

关键词:人工智能;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教学创新;德育数字化

引言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双重政策引领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融入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亟需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学情反馈滞后、实践情境缺失等痛点。

一、 AI 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价值

1. 突破传统德育困境

传统德育课堂常面临师资专业化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挑战。AI 技术的引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场景化、沉浸式的教育方式特别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使规则意识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真正实现“入脑入心”。更重要的是,AI 系统提供 24 小时在线的个性化支持,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中“人少事多”的短板 [1]。

2. 实现精准化教学

AI 技术通过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六安路小学的实践提供了典型案例:该校运用科大讯飞平板构建教学互动系统,教师端实时推送学习任务,学生端同步接收并完成指令。在课堂互动中,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应答数据,即时生成可视化分析图表,清晰呈现全班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师发起- 学生响应- 数据反哺”的闭环设计,使教师能够基于真实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推动全学科思政融合

AI 技术为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全方位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安康市的研讨会上,多学科教师展示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常规教学:数学课通过算法公平性探讨正义原则,科学课在实验设计中渗透诚信教育,语文课借助 AI 写作工具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价值观。在“飞夺泸定桥”革命教育中,利用 AI 模拟战役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

二、实践路径探索:构建AI 赋能课堂的四维模型

1. 智能工具辅助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AI 工具的应用已形成三类典型场景: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岳塘区教学竞赛中,教师借助 AI动画生成工具创设“矛盾调解剧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纠纷解决过程;在“文明公约制定”活动中,实时投票系统即时收集学生意见,自动生成班级共识条款。这些互动工具使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身体验。

虚拟情境构建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双流区实验小学在《我们爱和平》一课中,利用 AI 新闻播报系统展示全球冲突热点,引导学生分析战争根源;在《做新时代好少年》教学中,通过 AI 图像生成技术展现 2049 年中国发展图景,激发学生未来构想。能助教系统优化教学流程。连云港师专三附小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应用AI 作文批改工具实现“边写边评”;王晶晶老师在《坚持才会有收获》教学设计中,通过平台调取学生任务完成数据,自动生成“坚持指数分析报告”,作为课堂讨论的实证基础。这些工具将教师从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价值引导和情感关怀[2]。

2. 数据驱动教学决策闭环

AI 赋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感知- 分析- 决策-优化”的闭环系统。这一系统包含三个关键环节:课前学情诊断是精准教学的起点。胡辰鸿老师在《大家来合作》课程设计前期,通过 AI 平台分析学生过往小组活动数据,识别出“角色分配不均”“沟通效率低”等共性问题,据此设计虚拟合作任务,针对性训练学生短板。这种基于数据的教学设计避免了经验主义的主观局限。

课中动态调控保障教学实效。在邓翠银副书记观察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平板实时生成的热力图,发现“网络隐私保护”知识点错误率达 65% ,立即启动备用教案,通过交互式案例重新解析概念,十分钟后检测显示错误率降至 22% 。这种即时反馈调整机制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

课后追踪延伸促进习惯养成。安康市汉滨小学创新设计“AI 习惯养成助手”,在《我是一张纸》课后持续推送节约用纸任务,家长端 APP 记录学生家庭实践情况,生成《行为迁移分析报告》,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3. 虚拟实践深化价值体认

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实现价值认同到行为转化的跃迁,AI 技术通过创设安全、可控的虚拟实践环境,加速了这一过程:在法治教育领域,雨城区实验小学的“明律通”智能体模拟“校园欺凌处置”“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情境,学生通过人机对话理解维权程序,系统即时评价行为选择的合法性。这种情境训练极大提升了法治教育的实操性。

在品德培养方面,卫东区朱欢欢老师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课程中,设计“专利发明挑战”虚拟项目,学生需在 AI 平台完成创意设计、侵权规避等任务,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内化创新伦理。

在心理教育维度,“花聆聆”智能体提供情绪疏导沙盘,通过语音识别分析学生矛盾处理方式的合理性,并生成改进建议。这种个性化辅导既保护学生隐私,又提供专业指导。

4. 家校协同拓展育人空间

AI 技术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了桥梁。雨城区实验小学的实践表明,三维智能体系统通过家长端接口,推送与课堂联动的家庭教育任务,如“家庭会议主持”“社区服务实践”等,家长上传实践影像后,AI 系统自动生成《家校共育评估报告》,形成教育合力。

三、 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1. 风险防控: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

AI 赋能教育面临多重伦理挑战,需构建系统化防控机制:数据隐私保护是首要任务。连云港师专三附小建立“三重加密机制”:课堂录像经人脸模糊处理、学情数据去除身份标识、家长授权限定数据用途,严格遵循《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的安全规范。

技术依赖防范关乎教育本质。多位专家强调,AI 工具不可替代教师的情感引导与价值判断。韩晓娜名师工作室提出“双主体原则”:AI 处理标准化任务(如知识检测、数据采集),教师专注高阶思维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在《雷锋精神》等课程中保持育人主导性。

内容科学性保障需制度支持。平顶山市建立“AI 教评备案制”,德育类 AI 工具需通过教育局伦理审查,重点审核价值观导向和案例真实性,避免技术偏见对儿童价值观的误导。

2. 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教师 AI 应用能力是转型成功的关键。各地探索出多元化培养路径:分层培训体系满足差异化需求。双流区实施“五项基本功”提升计划,将“数字应用力”作为核心指标,通过“AI 德育工作坊”分初阶(工具操作)、中阶(数据分析)、高阶(课程设计)递进培养。

跨学科教研激发创新活力。卫东区组织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教师成立“融合教研组”,联合开发《生成式 AI 的奇幻之旅》等课程,在技术应用与德育目标间寻找平衡点。

四、结语:构建“技术向善”的德育新生态

AI技术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其核心价值不在于炫目的技术展示,而在于回归育人本质——通过人机协同深化价值体认、涵养道德品格。当前实践表明,成功的AI 德育融合需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坚持教师主导,技术作为价值引导的辅助工具;二是注重数据伦理,建立隐私保护机制;三是强化家校协同,拓展育人场域。

未来,随着动态德育数字画像、生成式 AI 情境模拟等技术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将更趋智能化、个性化。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教育者都需谨记雅安市雨城区实验小学提出的“技术向善,育人惟新”理念,在法治理性与 AI 温度的交融中,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高尚品格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迎春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 [J]. 学苑教育 ,2023,(07) :72-73+76.

[2] 刘素敏 .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7) :102-1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