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脉传承与空间重构上栗县南北街旧城更新规划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上栗县南北街旧城更新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建筑与规划三位一体的整合设计方法,系统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更新的创新路径。项目总规划面积53.8 公顷,分三期实施,其中核心区面积9.2 公顷。研究以”重塑’小南京’商贸文化名片”为总体目标,构建”一江两岸北商南文”的空间格局,修复万寿宫、栗江桥等12 处历史建筑,植入花炮科技博物馆等19 个文化载体, 六桥多景”的滨水景观体系带动实在施地过就程业3中50创0 新个采,用为”同微类更历新史+街 场区景更营新造提”供策可略复,制保、留可7推8%广 原的有示建范筑经肌验理。,容积率控制在0.51-2.76 区间,有效降低30% 拆建成本。通过文化基因解码、空间梯度更新、业态精准植入三大技术路径,实现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功能提升的有机融合。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0 万人次,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据住建部统计,2023 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 万个,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类占比约15%。上栗县南北街作为湘赣边区域重要的历史商业街区,始建于晋代,鼎盛于清末民国时期,素有”小南京”美誉。街区现存万寿宫(明嘉靖)、栗江桥(清乾隆)等历史建筑,承载着花炮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傩舞、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街区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商业业态低端、滨水空间割裂、文化传承断层等多重挑战。
2021 年《赣湘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以及长赣高铁枢纽建设的历史机遇,为南北街更新提供了政策与交通支撑。本项目由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规划设计,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通过景观、建筑与规划三位一体的整合设计方法,探索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 活化”的协同路径。研究聚焦三大核心问题:如何解码地域文化基因并实现现代转译?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功能提升的空间需求?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产业运营模式?
2 项目概况与现状深度解析
上栗县南北街位于湘赣交界核心区(东经 113° 47′,北纬 27° 53′),属长株潭城市群与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几何中心。项目范
围沿栗江两岸展开,北至栗江路,南至兴盛大道,东至胜利路,西至萍栗路,总规划面积 53.8 公顷(约 694 亩),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
核心区面积9.2 公顷。历史脉络与空间特征
南北街历史可追溯至晋代(道士彭云在南街花园避难拾墓观),唐宋时期因杨岐宗佛教文化兴盛,明清时期形成”三里长街、商贾三百”的繁荣格局。空间特征呈现”一江两岸、三码头、多巷弄”的结构:
水系格局:栗江呈”S”形贯穿街区,历史上有江西码头、湖南码头、万寿宫码头等重要节街巷肌理:主街(南北街)宽度5-8 米,巷道宽度2-3 米,形成鱼骨状网络
2.2 现状问题诊断
基于实地测绘、居民访谈与文献研究,总结四大核心问题: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构建”评估- 解码- 设计- 验证”四阶段技术路线。3.1 多维度评估体系建立涵盖历史价值、空间效能、社会需求、经济潜力的评估模型:历史价值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32 处历史遗存进行价值分级空间句法分析:运用Depthmap 软件模拟街巷可达性与人流分布社会调查:完成有效问卷428 份,深度访谈56 位原住民经济预测: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评估更新效益3.2 文化基因解码技术
创新性提出”双轨三层”文化解码方法:

3.3 设计验证方法
通过VR 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邀请专家与居民参与方案评估,优化设计决策。
4 策划定位体系构建
基于SWOT-AHP 综合分析法,确立”一核四维”的总体定位框架:
4.1 总体定位:湘赣文旅会客厅
以”重塑千年古街·再现烟花故里”为愿景,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服务、商业休闲、社区生活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典范。4.2 四维定位体系

5 空间规划设计实践5.1 总体结构:”一江两岸·六桥多景”构建”123N”空间体系:1 条生态廊道:栗江两岸15-50m 滨水景观带,修复自然驳岸2.8km2 大功能轴带:北岸”烟火上栗”商业轴(历史文化商业街+ 市井民俗街),南岸”精神地标”文化轴(大剧院+ 书院+ 数字中心)3 级交通网络:车行主干道(拓宽至7m)+ 滨水慢行道+ 巷道系统,新增停车位848 个N 个活力节点:6 座桥梁(栗江桥等)、5 个码头、3 个主题广场5.2 景观系统重构采用”斑块- 廊道- 基质”生态模型:

5.3 建筑更新策略
保护修缮类(12 处):包括万寿宫、栗江桥等文物保护建筑,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原则,确保传统材料的替换率不低于75%,以最大程度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同时强化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
改造提升类(86 处):针对传统商铺进行优化升级,植入马头墙、雕花木窗等赣西地域特色元素,增强建筑的传统美学和地域辨识度提升整体街区的文化氛围和商业吸引力。
创新演绎类(9 处):如花炮科技博物馆等新建项目,采用融合传统中式精髓与现代设计语言的新中式风格,严格控制容积率在 1.27以内,确保建筑密度合理、空间布局舒适,并融入环保节能技术以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6 专项设计创新
6.1 文化场景营造构建三大文化地标体系
万寿宫文化区:复原明代码头历史场景,配置传统戏台与树池休憩设施,年承载庙会等文化活动30 余场次;烟花之洲:将河心岛改造为沉浸式烟花表演基地,部署电子烟花模拟系统;
非遗活态展示带:沿北街布局皮影工坊、傩舞传习所等4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空间。
6.2 产业空间布局

6.3 交通系统优化
外部快达:新建两个大型停车场,总计848 个车位,位于园区入口处,提供便捷停车服务;接驳高铁站巴士专线,每15 分钟一班,无缝连接高铁站与园区,确保游客快速高效抵达。内部慢游:纯步行街区限定在北岸50 米范围内,禁止车辆通行,营造宁静步行环境;电瓶车环线覆盖核心景点,提供便捷游览服务;水上游线包括游船线路,让游客从水上欣赏风光,增强游览体验。智慧引导:设置14 处智能导览屏,分布在游客中心及主要节点,集成增强现实(AR)导航能,实时提供地图指引、景点介绍及互动查询,提升游览便利性。
7 实施机制与可持续运营
7.1 分期实施策略

7.2 创新运营模式
构建”政府引导+ 专业运营+ 社区参与”机制:文化IP 运营:注册”上栗烟花””小南京”等商标,开发文创产品线节事活动矩阵:四季主题活动(春季花炮文化节、夏季龙舟赛、秋季傩舞展演、冬季年货集市)社区共建:保留40% 原住民,培训非遗传承人120 名数字赋能:搭建”云游南北街”平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7.3 成本控制创新采用三大节本增效措施:微更新技术:采用”房相改造”替代大拆大建,节约成本35%材料循环利用:旧建筑拆解材料再利用率达60%分标段招标:市政、景观、建筑改造分标段实施,工期缩短30%8 结论与讨论
上栗县南北街更新项目通过三年实践,验证了”文化引领、微更新主导、多元共治”模式的可行性,形成三大创新成果:理论创新层面,提出”文化基因解码 - 空间梯度更新 - 业态精准植入”的技术路径,解决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通过物质非物质文化双轨保护机制,实现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100%,非遗展示空间增加 400%。
技术创新层面,研发适用于县级城市的微更新技术体系,包括分级生态驳岸、传统建筑工艺工法、房相改造标准等,降低建设成本
30% 以上,为财力有限的中小城市提供可复制经验。机制创新层面,构建”文旅运营 + 社区参与 + 数字赋能”的可持续模式,预计项目全面建成后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
3500 个,文旅产业占比从12% 提升至35%。研究同时揭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微更新技术标准的地方适应性、原住民权益保障的制度设计、跨行政区协调机制完善等。未来将
持续跟踪项目运营数据,深化中小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理论体系与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 .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J]. 城市规划 , 2021, 45(3): 22-28.
[2]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 赣湘边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2021-2035)[Z].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21.
[3] 上栗县人民政府. 上栗县南北街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方案 [R]. 萍乡: 上栗县政府办公室 , 2022.
[4] 吴良镛 .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1: 156-180.
[5] 王建国 . 城市设计 [M].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19: 245-268.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技术标准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20.
[7] 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 上栗县南北街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招标文件 [EB/OL]. (2023-05-12). http://ggzy.jiangxi.gov.cn
[8]Liu, Y., et al. Cultural-led urban regener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s[J]. Cities, 2022, 131: 103998.
[9]Smith, M.K.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 (3rd ed.)[M]. London: Routledge, 2020.
[10]GB/T 17775-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