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网络“圈层化”以虚拟社群为载体,基于价值认同与兴趣图谱形成自主性高、封闭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圈层既通过信息筛选强化主流价值观内化,也因同质传播、多元身份导致教育内容私密化、生态复杂化与传播弱效化。研究提出“融入- 打通- 净化- 走出”路径,通过虚实融合与价值理性平衡实现主流价值观深度渗透,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参考。关键词:圈层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引言
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催生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圈层化”现象,这一现象既为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社群化传播路径,也因信息茧房、多元身份冲突及圈层壁垒引发价值共识弱化、传播效能分散等挑战。“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 因此,对“圈层化”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困境与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抵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净化人民群众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网络生活“圈层化”现象
1.1 网络‘圈层化”概念的提出
“网络圈层”现象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空间经济学经典范式。冯·杜能的物理空间经济圈层理论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当城市边界被数字技术消解后,虚拟空间形成了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新型聚合机制。这一转型与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传统血缘地缘的“波纹式”人际网络,演变为趣缘、业缘主导的数字同心圆结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群是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具象化载体,社群可界定为特定领域社会关系的集合形态。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生活的映射场域,其特有的去时空化特征与虚拟化特质,催生出以价值取向为纽带形成群体聚合、依托兴趣图谱实现社群分化的新型网络社群。这种虚拟社群既根植于现实基础,又通过突破物理空间桎梏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在此过程中,数字媒介赋能使个体得以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规约,网络社群也拥有了解构和重塑现实生活形态的功用。
1.2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特点
一是自主建构性。个体基于兴趣偏好自主选择或创建圈层(如豆瓣小组、B 站分区),并通过参与度调节实现价值认知的动态协商,体现青年亚文化中的主体性觉醒。二是信息筛选闭环化。圈层通过算法过滤形成“认知茧房”(Sunstein, 2009),如微博超话仅推送同质内容,虽深化特定领域认知却因排斥异质信息催生信息茧房加剧群体极化。本团队调研显示,73.5% 的大学生坦言“刷短视频 3 小时后常陷入信息倦怠”。三是圈层粘滞性。现实社交关系(如班级社群)的稳定性向虚拟空间迁移,个体行为惯性通过持续互动固化为圈层规则,例如汉服社群中“形制考据”成为长期共识。四是动态调适性。圈层通过“破圈”行为实现生态迭代,大学生若长期受同质信息浸润易催生求变心理,当内外部变量触发突破动能,即引发关注迁移,如某高校电竞社成员因实习压力转向职场社交圈,印证了“弱关系理论”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
1.3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其一,网络圈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圈层对青年群体社会化影响显著,表现为信息传播与价值塑造功能双管齐下。智能推送与社群互动构建出具有筛选性的信息环境,促使大学生在圈层传播中形成价值共鸣,一旦融入特定兴趣社群,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现象将加深社群认同,促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内心。其二,网络圈层高参与度丰富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展示路径。网络社群重塑了青年的主体性,他们既是文化符号的接收者,也是价值理念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大学生群体在各种社群中通过讨论和实践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多媒体传播方式创新了价值表达,图文与视频的结合通过情感共鸣,大大增强了价值传递的力度和广度。其三,大学生价值观推动网络圈层正向发展。网络圈层高参与度拓宽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展示渠道。作为活跃的文化生产者,大学生价值取向驱动内容演进,在话题引领与社群运营中的实践中奠定虚拟场域的价值基础。当形成积极价值共识,将促进内容供给的价值导向优化,形成正向生态循环。
2.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圈层化”困境
2.1 圈层信息的同质性导致主流价值观内容私密化
虚拟社群的多元形态催生差异化符号系统,其独特的话语编码机制在构建圈层认同时形成信息筛选同质化。当前各类趣缘圈层(如粉丝社群、二次元文化圈等)通过建立排他性语义场域,使主流价值观传播呈现“密钥化”困境:其一,圈层边界的认知屏障既有效消解“主流价值观过时论”等认知偏差,也阻碍外部群体突破话语壁垒。成员通过内部的意义再生产深化理论认知,但闭环传播模式削弱了跨圈层辐射效能;其二,算法推荐与兴趣导向形成的认知茧房,主流价值观虽在特定圈层完成深度内化,却因跨圈层区隔难以形成公共价值共识,最终引发网络空间主流话语体系的解构风险。
2.2 圈层身份的多元性导致主流价值观生态复杂化
“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场域本身具有结构性的力量。”[2] 网络圈层催生了一种独特的集聚效应,构建了多样化的社交模式及动态交流空间,“各种掺杂着非主流价值观的文本在亚文化圈层中流行”,[3] 促使具有共同情感与兴趣的群体在趣缘文化前沿汇聚成众多新兴社群。在网络交互中,个体依据日常不同时段归属于多个这样的后现代社群,从而在多重、乃至交叠的圈层中拥有多元身份。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圈层的成员在交叉重叠的领域转换身份,其行为模式、兴趣及偏好复杂多变,甚至相互塑造观点,多元身份表达加剧了圈层内部生态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个体网民能加入新社群,成为其成员,在圈际间传递理性社会心态与正面社会氛围,为主流价值观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然而,受资本驱动,部分网民转变为网络水军,通过“制造热点”、“贩卖焦虑”及加入“标题党”等手段,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干扰了主流价值观生态。
2.3 圈层社交的自主性导致主流价值观传播开放化
当前,网络社交日益呈现出圈层化特征,既受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与情感联结驱动,也基于虚拟空间内个体需求、兴趣及价值观的共鸣而聚合,展现出显著的自主性。“互联网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传播信息,以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状结构颠覆了传播的 '中心点 -- 受众面’式结构。”[4] 随着圈层社交自主性的增强,传播主体多元化与渠道多样化促使主流价值观传播趋向开放。一方面,个体可随时加入或离开圈层,双向互动取代了单向信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因此变得开放。“全民皆媒”现象使得主流价值观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范畴,而是渗透至各个圈层,其传播过程涉及多元主体,并融入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中,与公众关切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另一方面,社交圈层的自主扩张加速了社会信息在多主体间的流动,催生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爆炸式增长群体。然而,社交自主性亦导致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过量传播,“信息过载”现象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在开放的圈层环境中,分众化信息内容与非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增加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不确定性,自主社交形成的信息传播群体成为影响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新因素。
3.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破解“圈层化”的思路
3.1 主动融入圈层,凸显主流价值观引领力
互联网深度融入大学生生活后,网络圈层成为其价值观形塑关键场域。主动融入既是破解主流价值观引导困境的关键,更是把握思想动态、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必要策略。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鸿沟”制约价值引导效能,需打破权威壁垒,以平等姿态融入学生文化场域,构建民主化教育关系。其次,通过实时追踪圈层热点,把握 48 小时黄金窗口精准投放教育议题,实现场景转化。最后,建立双向共创机制,将 Vlog、漫画等二次创作纳入创新实践学分,由专业评审团根据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折算学分,促进价值观内化。
3.2 共同打通圈层,提升主流价值观穿透力
网络圈层建设攻坚是系统性工程,教育者融入圈层仅是彰显主流价值观引领力的起点。为强化思想共识基础,须突破圈层壁垒:理念上运用大数据思维,以智能算法为“雷达”精准捕捉舆论动向,实现主流文化信息精准推送与价值理性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传播与塑造,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方法上实施双向资源整合——向内提炼圈层优质资源,向外构建权威资源库,覆盖更广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集中解决信息碎片化问题,最大化发挥资源整合的效益,从而探索出一条增强主流价值观凝聚力与号召力的新路径。
3.3 着力净化圈层,提升主流价值观保障力
习近平强调:“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5] 一方面,强化网络圈层监督反馈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平台担责、高校协同、学生参与的立体监管体系,结合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消除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确立网络圈层过滤审查制度,建立主流价值导向的智能推荐模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用户兴趣图谱。在算法治理层面,通过设置正向主题标签提高主流内容权重,运用深度学习模型实时扫描疑似偏差信息,并建立风险预警数据库,实现精准治理。
3.4 努力走出圈层,增强主流价值观生命力
网络圈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抒发情感的关键领域。然而,网络圈层的同质性和封闭性特征,导致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日趋单一,存在产生认知偏差及价值观偏离的风险。因此,亟需引导大学生突破封闭的网络圈层,调整思维模式,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拓宽大学生圈层交流范畴,强化圈层内外及圈际间的联结。首要措施在于推动不同网络圈层间的交流与协作,构建跨学科、跨兴趣领域的交流平台,营造开放的思维碰撞空间。其次,高校应深化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搭建多元化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服务、志愿活动及社会调研,以实践体验增进对社会多元性的理解,并在服务中强化责任感。最后,社交媒体平台需优化圈层交流机制,促进不同圈层用户的深度互动,提升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鼓励各兴趣圈层用户围绕同一社会议题展开讨论,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多维度传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01)
[2] 刘 胜 枝 . 值 得 关 注 的 95 后 群 体 文 化 圈 层 化、 封 闭 化 现 象 [J]. 人 民 论坛 ,2020,(Z2):131-133.
[3] 陈龙 , 李超 . 网络社会的“新部落”:后亚文化圈层研究 [J]. 传媒观察 ,2021,(06):5-12.
[4] 罗俊 . 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重构及其新挑战 [J]. 学术论坛 ,2018,41(04):1-14.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 人民日报,2021-11-17(01).
作者简介:刘晓艳(200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