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机制:以地方戏曲为例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机制,以地方戏曲为实证案例展开深入探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教学实践相结合,阐述了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发现,将地方戏曲融入高中音乐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同时为非遗传承培养新生力量。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共生机制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推动非遗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和高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遗传承;高中音乐教学;共生机制;地方戏曲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作为非遗的重要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地方戏曲面临着传承困境。高中音乐教学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传播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将地方戏曲融入高中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培养后备力量,实现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共生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传承理论
文化在代际更迭中延续其生命力,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核心机制,承载着价值观念与历史记忆的再生产功能。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化认知体系形成的关键期,音乐课程以其感性直观的表达方式,成为文化浸润的有效路径。地方戏曲植根于地域社会的历史语境,其唱词结构、声腔体系与民俗仪式紧密相连,蕴含着深厚的集体记忆与伦理观念。当黄梅戏的婉转吟唱或秦腔的苍劲旋律进入课堂,学生不仅接触音高与节奏,更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一方水土的文化肌理。教学中融入地方剧种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建构文化理解,进而激发对本土传统的尊重与认同,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由”的深层传承。
(二)音乐教育理论
音乐教育超越技能训练的表层目标,指向人格陶冶与审美判断力的培育。地方戏曲以其复合性艺术形态,涵盖声乐、器乐、戏剧与舞蹈多重维度,为高中音乐教学注入多元感知经验。学生在模仿花鼓戏甩腔的过程中体会音色控制的微妙变化,在学习京剧身段时感知肢体与节奏的协同关系。这种具身化学习打破西方音乐中心主义的教学惯性,重构学生对“音乐”概念的认知边界。通过解构戏曲中的板式变化与调式特征,学生得以在比较视野中深化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审美经验由此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诠释。
(三)共生理论
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对接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互动中生成新的文化实践形态。高中音乐课堂为地方戏曲提供制度化传播空间,戏曲资源则反哺课程内容的在地化重构。当传统剧目经由学生改编为校园短剧,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参与,传承由此摆脱博物馆式保护的困境。这种双向滋养形成结构性依存,使文化延续与教育创新在实践场域中达成动态平衡,催生可持续的教育生态。
二、地方戏曲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选取一所普通高中为实践基地,在高一年级音乐课程中系统开展地方戏曲教学。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学生作品分析等多元手段,全面收集数据,深入考察学生对地方戏曲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与实际成效,确保研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教学实践过程
教学初期,通过播放经典戏曲视频、讲解剧种历史与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建立对地方戏曲的基本认知。随后开展唱腔训练与身段教学,特邀专业戏曲演员进校示范指导,增强学习的专业性与感染力。最后组织学生分组排演并创编校园戏曲短剧,推动知识向实践转化,在真实参与中深化艺术体验。
(三)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对地方戏曲的认知和态度
调查显示,教学前多数学生对地方戏曲知之甚少,兴趣普遍偏低。经过系统教学,学生认知显著提升,逾八成表示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文化认同感明显增强。
2. 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观察与作品分析显示,学生在咬字、甩腔、节奏把握等唱腔技巧上取得实质性进步,部分学生能精准模仿并融入情感表达。在表演实践中展现出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意识与舞台自信心显著提升。
3. 对音乐教学质量的影响
地方戏曲的引入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教学活力。学生在跨艺术形式的融合学习中深化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审美感知力与综合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共生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课程体系建设
将地方戏曲深度融入高中音乐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依据学生年龄特征与音乐基础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增强系统性与针对性。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契合本土文化的地方戏曲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二)师资队伍培养
强化音乐教师的戏曲专业素养,系统组织教师参与地方戏曲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与戏曲专家开展讲座与实地指导。同时,聘请专业戏曲演员担任兼职教师,弥补师资短板,提升教学的专业性与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运用情境教学、体验式学习等多元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实践,在学唱、身段训练与剧目排演中真切感受戏曲艺术魅力。融合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四)评价体系完善
构建涵盖技能、理解与传承意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能力,更重视其对戏曲文化内涵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推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与责任感。
(五)社会资源整合
深化校社协同,联动地方戏曲院团、文化馆、非遗中心等机构,共建实践平台,组织观演、研学与传承活动,拓展教学边界。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投入,为戏曲进校园提供可持续的保障机制,推动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机制。地方戏曲作为非遗的重要代表,融入高中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戏曲的融入能够提高学生对地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构建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机制,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和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实现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相互促进、共生发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非遗传承与高中音乐教学的共生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为非遗传承和高中音乐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佳敏 . 非遗传承视角下诸城派古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2] 文汇 . 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川江号子为例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14-18.
[3] 刘何婷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中音乐课程的价值及策略——以黄梅戏为例 [J]. 民族音乐 ,2025,(01):108-111.
[4] 郑芳卉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中校园的传承探究与实践——以福建泉州南音艺术为例 [J]. 教育界 ( 基础教育 ),2018,(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