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本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在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实践路径。通过分析教材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单元结构,构建了融合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的教学框架。结合《四季的歌谣》《传统节日中的音乐》等单元案例,提出目标统整、内容重组、情境创新及多维评价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该模式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有效性,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导向成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以地域文化为底色,通过单元化主题整合音乐知识与人文内涵,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优质载体。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知识碎片化、文化关联薄弱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教学设计实现素养转化。
1 核心素养与小学音乐单元教学的融合逻辑
1.1 核心素养内涵在音乐教育中的具象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为核心目标,强调通过音乐学习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单元化主题为载体,将音乐知识与技能融入生活化情境。例如,《四季的歌谣》单元通过《春晓》《秋收》等歌曲,引导学生感知自然韵律与音乐表达的关联,从旋律线条中体会季节更迭的意境;《民族音乐之旅》单元则以《瑶族舞曲》《草原赞歌》等作品为媒介,通过节奏模仿、乐器体验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教材内容注重音乐元素与人文主题的深度融合,为素养培育提供了结构化支撑。
1.2 单元整体教学对核心素养落地的支撑价值
单元整体教学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时分割的局限,形成连贯的学习链条[2]。以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中“音乐与自然”单元为例,《春之声》《夏夜蛙鸣》《秋日私语》《冬雪欢歌》四首作品串联成线,学生从聆听自然音效到创编季节主题音乐场景,逐步完成从感知到表达的进阶。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自然音乐会”项目,要求学生分组采集校园环境声音,结合教材歌曲的节奏特点进行改编,最终形成多声部自然音画作品。这种系统性设计不仅强化了知识的迁移应用,更通过真实情境的沉浸体验,促进学生审美感知与创意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1.3 教材版本特性与素养目标的契合路径
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的地域文化属性为素养培育提供了独特资源。例如,《江南丝竹》单元通过《紫竹调》《茉莉花》等经典曲目,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婉约韵味;《黄浦江韵》单元则以沪剧唱段与城市民谣为载体,展现上海本土文化的多元面貌。教学中需强化音乐与本土文化的联结,如组织学生走访弄堂采风,用方言吟唱沪语童谣,或结合石库门建筑特色创编节奏游戏。此类设计既呼应了文化理解素养的要求,又使音乐学习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2 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2.1 目标设计:素养导向的三维统整
以《民族音乐瑰宝》单元为例,教学目标需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维度实现系统统整。审美感知层面,需通过对比蒙古族马头琴与维吾尔族热瓦普的音色差异,引导学生建立乐器形制与地域环境的关联认知;艺术表现层面,需分组合作完成《彩云之南》器乐合奏,要求学生根据乐句呼吸点设计肢体律动;文化理解层面,需探究傣族象脚鼓在泼水节仪式中的象征意义,绘制“民族乐器文化图谱”。目标设计需紧扣教材单元主题,如《音乐中的节日》单元,通过《春节序曲》《赛龙舟》等作品,引导学生从节奏密度、力度变化中感知节日氛围的文化编码。
2.2 内容统整:教材资源的结构化重组
基于教材单元框架,可进行跨课时内容整合 [3]。例如《音乐中的节日》单元,将歌曲学唱(《新年好》)、节奏创编(元宵节灯笼节奏)、舞蹈编排(傣族孔雀舞)整合为“节日文化体验”项目。教师可设计“传统节日音乐地图”任务,要求学生结合上海豫园灯会、崇明山歌等本土资源,创编融合方言朗诵与打击乐伴奏的节日场景剧。此类设计既拓展了教材内涵,又强化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结。
2.3 方法创新:情境化与实践性融合
在《音乐剧创编》单元中,教师可构建“音乐剧场”情境:学生分组选择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如《彼得与狼》),通过角色扮演、道具制作、旋律创编等任务,完成微型音乐剧创作。例如,为《三只小猪》设计主题旋律时,需结合木管乐器的音色特点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此类活动通过多模态实践,推动学生将音乐知识转化为创造性表达,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4 评价体系:素养发展的多维观测
构建“过程性档案 + 表现性评价”机制 [4]。在《我的音乐故事》单元中,学生需持续记录创作草图、合作反思日志,并参与班级音乐展演。评价标准涵盖:
音乐元素运用的创新性(如为诗歌配乐时节奏设计的独特性)、文化理解的深度(如改编沪剧唱段时方言咬字的准确性)、合作贡献度(如小组合奏中的声部平衡意识)。通过多维度观测,精准捕捉学生素养发展的动态轨迹。
3 实践案例: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单元设计解析
3.1《四季的歌谣》单元设计
主题统整以“自然之声”为主线,串联《春晓》(古诗吟唱)、《夏夜》(竖笛合奏)、《秋收》(打击乐创编)、《冬雪》(人声模拟风雪声)四课时内容,构建完整的音乐叙事链。活动设计包含三个层次:感知层开展“校园声音采集”活动,用录音设备记录鸟鸣、风声等自然音效并绘制“声音频谱图”;表现层分组将季节元素转化为音乐符号,如用沙锤模拟秋雨节奏、用卡祖笛演绎春之旋律;创造层为季节诗歌《春夜喜雨》配乐,融合朗诵、律动与器乐演奏并录制“声音诗画”作品。技术赋能方面,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编辑多轨音频,添加环境音效以增强作品表现力。
3.2《传统节日中的音乐》单元设计
文化锚点以“春节”为核心,整合《春节序曲》(管弦乐)、《龙腾虎跃》(鼓乐)、《贺新春》(民歌)等曲目,解析锣鼓经节奏型与节日仪式的关联。跨学科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美术联动中设计剪纸艺术与音乐节奏的对应关系(如锯齿纹对应切分节奏);语文渗透里为《元日》古诗设计旋律,用沪语吟诵增强地域文化认同;劳动实践中制作简易龙鼓,探究鼓面张力与音高的关系。展演创新方面举办“新春音乐庙会”,学生分组呈现舞龙锣鼓、沪剧拜年、传统民乐演奏等节目,观众通过扫码投票评选“最佳文化传承奖”。
3.3 实施成效与反思
经过两轮教学实践,实验班学生在音乐表现力(82% 提升)、文化理解力(76% 提升)等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班。典型案例中,学生创作的《弄堂童谣》融合沪剧念白与R&B 节奏,获市级艺术展演奖项。需优化之处包括:分层任务设计需更精细化(如为节奏感较弱学生提供图形谱辅助),技术工具的应用需加强教师指导(如DAW 基础操作培训)。
4 结语
上海音乐出版社教材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结构化知识体系,为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提供了优质载体。实践中,教师需立足教材特质,通过情境重构、跨学科整合与技术创新,激活学生的音乐潜能。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作曲、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等新技术与音乐课堂的深度融合,推动音乐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生成、从课堂学习向文化传承的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1]黄佩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6):100-103.
[2]沈意蕊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探究——以“梦境吟游·品鉴和谐之声”单元整体教学为例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3):64-65.
[3]崔守兰 .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以“七彩版图”单元为例 [J]. 教育界 ,2024(31):2-4.
[4]苏晴 . 小学生公民素养“审美雅趣”养成教育实践探究—基于小学音乐“民国先驱”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5(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