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古典戏剧叙事中的 “命运” 观念探析

闫少宇
  
天云媒体号
2023年25期
保加利亚西南大学 041000

命运一词在中国颇有渊源,中国人对命运的观点从古至今是有明显传承意义的,到尽头命运的日常使用已经突破了民族和历史的界限成为一种中国人日常使用的词汇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潜意思当中,这其中表达的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关乎于个人和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从唯心论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科学发展无论是发展到何种高度,不能控制所有人的机遇和认知,不可能准确预测所有自然中的变故和人类灾难,更不可能完全使人类的发展100%的契合所有人的需求,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可以控制的成效。在这其中那些无法被预测到的,很难看到效果的突然而然爆发的特殊事例,往往被人们归咎于命运的探讨。特别是在古代,相对于社会科学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中国文明,人们对自然中的违反自然定律的事件和生老病死的疑惑,由于很难用自然科学进行说明,同时条件下自然因数对人类文明占据了绝对的压制性地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对无法预测的超过人类科技发展认知的事物,人类的社会控制力和文明的发展程度无法认知,于是被冠于命运的方式进行说明。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往往对命运的概念是无法预测的,虚无缥缈的,大自然对所有人的威胁,是人类面对的生存的难题,人类为了自圆其说完成人类自圆其说的认知,必然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接受的必然的解释。再此,我们对命运进行界定,在中国和西方世界从他的源头的认知来说,人们对命运的认知有根本上的不同。在古希腊时代而言,命运的主体表达的核心是将社会人类物质进行分配,是一种对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在这个意识下命运表达了人的是上天固定的分配,人即是命运中的配额。这和中国哲学中的天命观比较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古希腊对于命运的认识没有限定于绝对的对自然的服从,而是表现于一种姿态,以思考的方式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在古希腊人的观点中认为,命运是人类文明与无法预测的自然资源的一种无可避免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必定存在的,而且在这种冲突中人是无法抗拒的。这种认知的前提下人类的存在和面对自然的无力,不能因为人的意志而进行转移,在这个认知下古希腊文明中的神也无法挣脱自身的命运,命运这种枷锁牢牢定死了古希腊的人和神。在命运的对应之下,人的态度往往能改变人对命运的过程,但是古希腊认为,人的挣扎过程无法改变最后命运的结果,即是人类只能改变命运的过程,但是对结果的无力产生了人对于个体某些特征的认知恒定,如:生老病死,贫贱富贵等。这些对个体而言无法预知的因素规整为命运。

这种对命运的认知造就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对命运的敬畏,同时爆发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恐惧,并将这种命运的认知记忆深深烙印在人类文明的潜意思当中。人类对命运如此认知的结果,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特征,相对于西方的认知,中国将命运进行了更多玻璃和解读,这种解读往往具有明显的玄学意味。在中国哲学观众来说,中国人将命运进行了拆分,命运分为“命”和“运”,呈现出多层次的词义说明。如在中国古代词典《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明显找到“命”和“运”的解读:“使也。从口令。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人将“命”看做“令”,从而给统治带上了君权神授的某种特征,可以翻译为,君王所下的命令即是上天对万民的命令。在这部中国古代字典中命运和命令进行了强制的联系与说明。在南宋时期中国理学家陈淳在《北溪字义》中提及到:“命,犹令也,如尊命、台命之类”这也说明了在古代命的最早含义就是命令的意思。而命令本身就包含了“君王命令”的方式,所以中国古代的命包含了社会统治当中的布局,关乎于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建立的人际准则和纲常伦理。

命运中的“运”字而言《说文解字》中将运进行了解释,解读为“迻徙也。从辵軍聲。”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重解释为解释为“釋詁。遷運徙也。”这可以解释为军事力量的转移,有明确的帝王的命令要求,体现一种古代社会体制中的道德约束和伦理认知。此外《汉语大词典简编》中将命运解释分解为两种,第一即是基础的道德要求,表现为“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第二种解释为:“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在这里可以看出第一种解释为命运和天命遵从的合体解读,明显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而唯心主义都具有较强的宿命论和命运不可预测的论证。第二种解释说明了人民认知的事物,对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而在《辞海》中命运有着其他的说明,解释为“人对之有着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这里包含了人们在古代的某种思辨,即为命运中“命”与“运”的看法与观点,至今命运作为中国汉语中的独立词汇,由于人们使用的语境不同,往往命运词汇本身在不同语境中的解读也不一样,呈现出一种更加多维的解释方式。

关于命运的观点,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思考,追问自身的发展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人们依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认知从各种角度进行探索,一般来说这种探索包含了哲学上的思考,宗教上的皈依,历史上的反思和艺术上的加工。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命运上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观念和范畴。由此引申出了人类关于命运的探讨。形成了人类不同特色的“命运观”。在这里,本文对命运观的理解定义于此,由于各地域人类条件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产生的命运观的不同,从西方古典戏剧而言,在命运观不同的概念里,阐述中西方关于命运的认知及命运观的不同看法,用戏剧的方式进行综合之间的关系,同时给本文的研究进行一定的界定。

关于西方的戏剧,从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到欧洲古典戏剧的发展,命运一词与戏剧艺术产生了非常紧密的关联,以中国的观点来说,古希腊悲剧被认定为命运的悲剧。相对于中国的古典戏剧戏曲来说,命运和命运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表现的故事弧线并非是全部由命运进行框定,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而言,现实问题、民生问题、阶级矛盾和历史问题等更多的因素影响了中国戏剧。由于基础上戏剧创作和文本表述命运观的不同,产生对比性的观点,能够延伸出在戏剧作品背景下受众的不同,同时表现出戏剧为代表的历史时期的戏剧不同。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