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生趣学“诗经”增强文化自信实践研究

韩述朋 张志昊 冯晓
  
天云媒体号
2024年5期
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恢复诗经歌唱的本来面貌,一改枯燥无味背歌词的学习方法,创新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小学生趣味学习《诗经》,理解《诗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通过对《诗经》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摸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趣学;诗经;文化自信

习语金句曰: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源头。《诗经》原本是古代民间传唱的歌谣,我国古人多以演唱、演奏《诗经》中的乐歌,以彰显尊老尚贤、崇敬礼乐、思念家乡和报效国家之义。先秦之人咏诗以歌,抑或载歌载舞,从春秋战国的十五国风延绵至今,一路走来,《诗经》记录着百姓的喜怒哀乐、家国的兴衰荣辱,课题组通过教学让小学生充分认读、理解诗篇,然后创新歌谣重现形式,使小学生通过手势舞、剧本展演等手段身临其境,一窥那遥远尘封的历史,初步感受三千多年前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进而感知古代百姓的欢乐和疾苦,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探寻跨越千年时空的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小学生趣学《诗经》的重要意义

当前,学习《诗经》主要是让学生诵读记背,虽然小学生正处于记忆背诵的年龄阶段,但是面对几千年前的社会生活,古文拗口无趣,字词难认、字义难懂,背诵过程的枯燥无味,消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见到古文就怕,不愿意触碰经典文化和典籍,事实上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心理障碍。

课题组通过小学生趣学《诗经》教学研究,选取诗经当中许多脍炙人口名篇,文字清新、体裁简短,易于认读,编排手势舞、舞台剧,不仅让小学生初步积累诗词妙语,还帮助小学生打开传统文化之门;不仅起到“启蒙引导、诗韵童心”的重要作用,还让经典古老的《诗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能量。

课题组通过《诗经》趣学活动,以音符为笔墨,用表演勾勒《诗经》的韵味与深邃,演绎中式浪漫的内敛与久远。小学生在“趣学”活动中,提高了自身艺术修养和媒介素养,亲身证实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总之,趣学《诗经》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二、《诗经》的趣味教学与创新

1.“趣学”引导有法, 用兴趣敲开“诗经”大门。

我们先从诗经的背景知识入手,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低龄特点,首先构建轻松、活泼、自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乐学”、“爱乐”,因为“兴趣”,逐步由在老师引导下学习而转化为自主化学习。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学习任务,趣画、趣猜、趣写、趣唱、趣演的方法,同时利用孩子们热爱的活动方式——诗经动画视频进行教学启蒙,层层引导学生厘清内容、明白诗经道理、感受《诗经》的韵味和内涵,激发同学们对诗经的热爱。

2.“趣学”多元互动,用参与展现“诗经”之美。

纵然过去千年,曲调已经失传,但《诗经》的美仍是可以复现的!经过我校多位教师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将古老的《诗经》改编为现代学生能读能唱的悠扬曲调,又将《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进行改编,编排戏剧,演练舞蹈,让学生得到多维度、多学科、全方位的美学美感提升,并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言行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

我们以二年级四个班约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每周开设一节《诗经》课堂,在课上歌唱诗句,在舞台上排演戏剧,促使小学生对《诗经》有一个全新认识的开端,我们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低龄特点与实际接触《诗经》范围,通过舞台剧、手势舞、配乐歌唱等全新的形式,让古老的《诗经》活起来,全方位地展现《诗经》经典内涵的美。如:《关雎》的手势舞简便自然、姿势大方,使学生一睹古之君子的风度;《蒹葭》的歌曲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使学生倾听上古民众的心曲;《采薇》的戏剧情节紧凑、人物鲜明,更使学生身临其境一般,体会老兵返乡的惆怅。

小学生由声入境,因情而通感,亲身体会《诗经》语言的晓畅自然,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生自学而读,自读而唱,自唱而演,直至置身于诗情画境之中,润物无声的对小学生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小学生逐步产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无形中培养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东方哲学的内涵。诗经演唱教学的探索将使学生浸润于丰富多彩的歌曲、舞蹈、短剧、戏曲等形式,沉浸于服装美、韵律美、唱腔美、生活美、情感美之中,这是传统的文本教学所不能企及的。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将诗经中的经典诗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写作文、做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经的魅力,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培养充满“四个自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

3.“趣学”方式汇总,用尝试恢复“诗经”原貌。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力图还原《诗经》本来面貌,充分挖掘本校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做出许多有意义的尝试,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了趣味性的学习体验。

(1)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丰富《诗经》教学的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情景式教学:定期举行“穿越诗经”之旅,布置场地,学生身着古装,置身优美的音韵中,吟唱、角色表演等。利用情景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

(3)生活化教学:有选择性的学习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诗经”饮食文化、鸟兽草木等,探寻《诗经》艺术风格对小学习作教学的启示,学以致用。

(4)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诗经》的教学,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5)跨学科教学:诗经涉及到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本校的几名教师发挥自身特长,编排舞蹈、编写剧本、填词作曲,将音乐、美术、文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理解诗经。

(6)实践式教学:有计划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诗经卫风中描述的古代社会生活,如参观河南本地的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历史文化自信。

三、课题的开展效果与不足

经过实践研究,“趣学”诗经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受到家长广泛好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主动要求增加课程,对春秋战国的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表现欲逐渐增强,越来越多同学自信地在别人面前展示学到的“诗经”文化。

2.在“趣写”环节,学生书写诗经时明显重视诗歌排版与格式,对语文学科后续的古诗词学习实现了迁移式影响。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朗读时开始注重句子的语调、停顿、重音,朗读能力大幅提高。

4.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经的文化内涵,培养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渗透学习了相应的历史、器物、服饰、礼仪等知识。学生间掀起穿戴传统服装,行古礼的热潮。

5.艺术鉴赏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明显提高;语文素养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后的学生对语文热爱更加偏爱。

不少家长积极反馈,孩子在家时乐于跟家长分享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阅读古诗词的热情有所提高,个别家长提出“趣学”诗经对孩子的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里购买“诗经”等典籍明显增多,全家人去图书馆的次数明显增多。

这表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回望来路,尚有不足之处:

1、缺乏充裕的排练表演时间,表演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学生年龄较小,配合性相对较差,要提高表演水平,需长期的练习。

2、小学阶段的教学资源有限,而本次教学的学习范围较广,有些内容一带而过,小学生们感触不深,如果深入实地参观和研学,效果会更好。

四、有感而发

诗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诗经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通过诗经“趣学”实践研究,小学生喜欢这种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小学生由演而思,遥想古代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日渐可增,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提升了自身文化素养和传承意识,增强了文化自信。

我们相信,诗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有望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慧仪、钟少英。《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学语文<诗经>篇目为例》[J/OL]。北方文学,2019 年 15 期。

[2]王珊。《<诗经>在小学鉴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1 年第 12 期。

[3]段鹏。《从儿童视角浅谈中小学阶段<诗经>多样化教学》[C]。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2022 年6 月。

[4]孙婷婷、严明。《流行歌曲在中学<诗经>教学中的活用》[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 年6月第 14 卷。

[5]张宪华、王淑双。《古代文学经典的可行性教学研讨--以<诗经>教学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2 年4月第 32 卷第2期。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生趣学“诗经”增强文化自信实践研究》(JCJYC2326070032)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