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关于《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祖父的园子》是一篇以孩子的视角进行描述的文章,符合当下教学的学生心理状态,能让他们自然而快速地融入其中,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园子的喜爱,有利于教师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难点知识,并自主探究和拓展文章中的相关知识,丰富自身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祖父的院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它采用第一人称以小朋友的角度描述了祖父园子中的景色和在其中“我”的活动,充满了童真的语言让文章仿佛迎来了春天的气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作者孩子气的语言中,仿佛置身于祖父的园子中,感受到祖父眼中存在自由生命气息的园子,体会到祖父对“我”的疼爱与关怀,以及“我”在园子里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了解到“我”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从朗读中体会到祖父对“我”的关爱与呵护之情,了解园子中的人、事、物等,构建一幅充满趣味与欢笑的心理图画,感受到“我”在园子中的快乐,了解作者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从而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提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品质,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学生能积极发展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今后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在本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于课文中,作者是借用了哪些事物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些情感又包含了哪些主题思想。因此,本文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重点在于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从文中的语言中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一:自由朗读,描绘“园子”
教师可以从三年级同样出自萧红《呼兰河传》的课文《火烧云》引入教学,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朗读,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圈出认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中的字词,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字词的读音以及多音字的读法。再结合课文了解园子中有哪些动物和作物,并用词语概括“我”在园子中做的事情。最后再通过语言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谈谈自身对园子的感受,并结合课文和自身的想象力,构建一幅想象的园子。教师要让学生结合美术的学习经验,从绘画的色彩和构图入手,说出构建园子的想法,并在梳理园子中的人、事、物时,把握文章对园子的描写细节,让他们从整体中了解园子的全貌,对文章有基础的知识框架结构,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任务二:梳理课文内容,感受快乐童年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再根据阅读过程中的语气和节奏等各方面,总结“我”在园子中的劳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动作+事物”的形式,圈出关键词,如栽花、溜土窝等。再让学生分组探讨“我”在园子中的劳动,真的是在帮助祖父干农活吗?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我”在园子中的劳动其实都是淘气的表现,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事件中,选择其中一件仔细分析,在做这件事时,“我”和祖父的表情和心情,体会这些语言中的特点,并选取这些语言进行对比。再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想想祖父的笑与“我”的表现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让他们在语言对比中感受到祖父的慈祥、耐心,对“我”的宽容、呵护和疼爱,明白正是因为有了祖父对“我”的宠爱,才会有“我”在园子中的无忧无虑、自由快活。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我”在园子中除了会干文中描述的事件外,还会做些什么?用文章对语言的表达特点进行仿写。
教学任务三:移情联想,感悟自由童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6自然段,圈出园子中植物名称,了解植物在园子中自由生长状态,并说说是从哪些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原来这些都采用了“……愿意……就……”的句式、“就像”的反复和拟人句以及“飞来”“飞走”等语言表达特点,体现出了黄瓜、玉米、韭菜等植物在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状态。因此在阅读这个自然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些植物的自由状态,并和同学交流,联想一下园子中还有哪些没有描述的植物或动物,它们又会有怎样的生活?但不管园子中有怎样的植物或动物,它们都会是自由自在且随心随意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动植物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它们和祖父园子中的动植物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明白因作者在园中的自由而描写的动植物也很自由,体现了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圈、说、品、读、议中,学生感受到了园中动植物的自由,掌握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并将语言表达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教学任务四:“阅读链接”,感受回忆中的情感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我”在园子中睡着了为结尾,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想一想,在祖父去世后,园子中的景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再画一幅有关园子的图画,园中的景色又带了哪些色彩。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了”“也许”等词语,明确作者对园中景色不知是荒芜还是照旧的茫然,再结合作者在写这篇小说的背景,了解到作者再也没能回到她的故乡呼兰小城,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对曾经的怀念之情。
小结:
文中几乎都是对美好景色的描写,与课后的阅读链接有着鲜明的对比,了解到祖父去世和无法返回到故乡小城之后,回头再来阅读课文,会发现字句中都蕴含了深深的伤感和惆怅,有着对曾经快乐时光的怀念。
参考文献:
[1]王峻静.小学语文教学中作者情感的体悟——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3,(31):73-75.
[2]杨琼.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路径——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J].新课程,2023,(21):58-60.
[3]钱晓敏,卢洁洁.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路径研究——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J].汉字文化,2023,(20):133-135.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3.20.061.
[4]钱永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3,(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