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星座人格与背后的心理机制
摘要:很多人相信星座可以揭示人的性格特征,甚至预测未来的命运。本文通过介绍星座来源与星座人格相关的各种心理效应,揭示通过星座来推算人格的深层逻辑。再引用一些著名的实验结论,进一步证实星座对人格发展并无显著关联。最后总结了本文提出的几种心理效应是如何影响人们相信星座人格,以及星座文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星座人格;心理学;效应
1前言
早在3000多年前,苏美尔和古巴比伦文明最先对星座进行了命名与分类,后经两河流域文化传播,由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并编制出48星座列表,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星座图案,是将星空中较为闪亮的星通过虚拟的线连接,并结合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些人物和传说,赋予其名称,如仙女座,猎户座等。其实星座最早的应用,是服务于欧洲的航海事业。著名的麦哲伦环球旅行,就是通过把星座当成坐标,使其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今天,公认的星座划分方式是根据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颁布的88星座图所定义的,将天空分成三个天区,北半球29个,南半球47个,以及黄道附近12个。其中黄道附近的12个即最广为人知的十二星座。这十二个星座分别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很多70、80后的人,最早接触到十二星座大多源于一部日本引进的卡通片《圣斗士星矢》。故事中有十二位守卫女神雅典娜的黄金圣斗士,正是以这十二星座命名。这部伴随一代人成长的经典卡通,也成为了他们对星座的启蒙。
2星座人格的来源
随着古人开始划分星座,占星术应运而生。古人希望通过星象来预测国家与百姓的命运。同时,他们认为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刻,天上星星的位置是不同的。而每颗处在不同位置的星,会对人格产生不同影响。由此,将星座与人格联系到了一起。星座人格可以视为占星术的一种延续,我们耳熟能详的十二星座,就是把黄道,即太阳运行的轨迹,均分为十二份。再以春分为起点,开始依次排序,每个星座的周期接近一个月。再结合星座本身的形象,描绘出该星座所包含的典型的人格特性。星座人格将人的生日与所划分到的星座相匹配,得出其所归属的星座。最后一步则是推导出属于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古代人占星时要借用各种器具,而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轻松地从网络或其他媒介中找到有关星座的性格分析、运势占卜等文章。有兴趣的人不需借助外部的指导,可以自行搜索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对号入座,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
3星座与心理学的关系
3.1星座与巴纳姆效应
那么,星座人格与心理学的交集在哪里呢?星座解析中最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 T. Barnum)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马戏团艺人。他在评价自己的马戏为何广受欢迎时说:“我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后来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分析了这种现象,并组织了他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经典的人格测验。测验结束后,福勒并没有给学生的实际测试结果打分,而是在给所有学生的测试结果中都写了相同评语, 如:“你有很多的潜力,只是尚未完全开发出来”;“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可有时却对自己吹毛求疵”;“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但也有些时候你内向、谨慎而沉默;”等近十条评语。并要求学生以0到5分评价该测试结果是否准确(5分为最准确)。最终学生给出的平均分达到了令人吃惊的4.26分。为了证明这不是偶然现象,福勒后续又多次组织不同的被试者重复该测验,测试结果仍然可以达到4.2的平均分。甚至被试者对比过自己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的测试结果后,有大部分人认为这份通用的报告与自己的人格更加贴切。这个测验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人们的认知偏差,即倾向于相信一种概括的、模糊的、正面的描述。时下很多流行的星座占卜、生肖、塔罗牌等对人格或命运的解析,其实就是通过运用一些模棱两可,具有普遍性的描述,使人们相信这是对其自身的一种暗示与引导。
针对这类现象,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学者肖恩·卡尔森(Shawn Carlson)做过一次著名的占星学双盲实验(A double-blind test of astrology),并刊登在1985年《自然》 (Nature 318, 419–425 (1985))杂志上。该实验分为两部分,邀请了由美国占星委员会推荐的28位占星师,且招募了上百名志愿者参与该实验。首先,参与第一部分的83名志愿者提供了自己详细的出生日期与地点信息,并由占星师为其进行性格分析。之后,将占星师分析的结果与另外2份占星师分析其他志愿者的结果一同呈现给该被试者,让其选择哪份是描述自己的。结果只有28人第一选择了占星师对自己的分析结果,概率为33.7%,非常接近于随机选择的概率。实验的第二部分共有116名被试者,首先要求他们完成了加州人格量表(CPI)测试。然后邀请占星师在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出生时间地点等信息,从一份真实和两份其他人测试CPI后的分析结果中,找出哪份是属于被试者的真实版本。然而最终的结果,仅有40次选择是正确的,换算成概率为34.5%,同样是接近三分之一的随机概率。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人的星座与其性格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3.2星座与其他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格主要受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影响,出生的时间并不会起到显著的作用。有实验曾经研究过上千的样本,并经过了几十年的追踪记录,结论是同一时间地点出生的人在性格上千差万别,人生轨迹大不相同,否定了星座对人的影响。可是,很多星座人格分析的爱好者仍然相信一些典型的星座特征可以在其身上得到准确的验证,比如处女座的细心、完美主义;双子座的机敏、善变;狮子座的自信、热情等。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外,还与以下几种心理机制有关。
易得性启发式判断(Availability heuristic),简单的说,我们越容易想起某个东西,就会越觉得它可能是真的。人们在看到星座分析的结果时,更容易注意到符合自己特性的一部分内容,而忽略与自己无关的部分。验证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人们更倾向于证实它们。换句话说,人们更愿意去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这也变相增强了人对信念的支持强度。而信念一旦产生并得到巩固,便很难再发生转变,这种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活下来。可以简单解释为,大部分人愿意坚持他们已经持有的信念,即使那时支撑这一信念的证据已被证实站不住脚。
3.3星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上述心理机制的影响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为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提出该观点,并举例说:“如果人们相信银行将要倒闭,而纷纷赶去提款,则他们错误的直觉便可能创造出事实”。即信念能够导向自我实现。对于这种社会期望,最有力的例证来自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一位小学校长雅各布森(Jacobson)的研究。该实验在波士顿橡树小学进行,罗森塔尔首先引导老师们相信,他给出的一份名单中的学生智力超群,非常有发展潜力。但事实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只是他随机挑选的。后来等到8个月学年结束,被列在名单上的学生中有30%智商平均增加了22分,且名单中几乎所有人至少提高了10分。这些学生在标准智力测验中的结果表明,他们的进步明显高于起初与他们平均智商相同的控制组的学生。罗森塔尔指出,老师的期望使其对名单上的“潜力之星”更加热情、友好,给予更多在课堂上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这些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确实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优秀。该研究发表于《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所以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人们会越发强化星座人格中所描述的行为,使自身行为方式向被描述的方向靠拢。
4结论
最后,总结之前提出的论据,星座人格的逻辑是基于几种心理机制的联合作用。以巴纳姆效应为本质,借用易得性启发式判断、验证性偏差和信念固着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再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加以行为强化,从而取得受众群体的信任并得到广泛传播。虽然星座无法对人格属性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因其易于操作和应用,仍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娱乐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趣味话题,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M] P. 82-93 (2016)
[2] Richard J. Gerrig & Philip G. 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t [M] P.543 (2016)
[3] Shawn Carlson Nature [J] 318, 419–425 (1985)
作者简介:张健(1983.8——)男,汉族,上海人,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