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郭春玲
  
天云媒体号
2024年11期
重庆市巴南区水资源管理站 重庆市 40132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包括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土壤侵蚀加剧、气候效应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等。通过详细分析这些影响,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对策,旨在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资源和电力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质变化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会显著改变流域内的水质状况。一方面,工程的建设会拦截水流,导致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特别是上游污染物的不断累积,使得工程部分区域的水质逐渐恶化。另一方面,蓄水过程中泥沙和营养物质的沉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水质的净化,但长期来看,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沉积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2、生物多样性受损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工程的建设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其次,水流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例如,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会改变鱼类的洄游路线和产卵场,从而影响其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最后,工程的运行还会对陆生生物造成一定影响,如植被破坏、动物迁移受阻等。

3、土壤侵蚀加剧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和回填,这会导致工程周边地区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增加土壤侵蚀的风险。特别是在雨季或暴雨天气下,裸露的土壤极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这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还会对下游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影响。

4、气候效应

水利水电工程对局部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大型水库的蓄水会改变地表热辐射和水汽分布,从而影响局地气候特征。例如,水库周边地区的气温可能会升高,湿度增加,降水模式也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水库的蒸发作用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可能引发云雾增多、降水强度增大等现象。这些气候效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干旱等自然灾害,但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和挑战。

5、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还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工程的建设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导致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工程的运行可能会产生噪音、粉尘等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水利水电工程还可能引发移民安置、社会稳定等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保护对策

1、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和建设之初,应充分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评估结果应作为工程审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确保工程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和损失,应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市场调节等手段,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补偿。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3、实施生态调度和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通过实施生态调度和管理措施,合理调节水库蓄水量和水流速度等参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对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生态环境问题。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珍稀物种保护区等保护措施;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渔业管理和捕捞限制政策;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免受工程建设的影响和破坏。

5、推广绿色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大力推广绿色施工技术。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优化施工方案等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6、强化水土保持与治理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可能导致的土壤侵蚀问题,应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水土保持与治理方案。这包括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土壤侵蚀风险评估,采取植被恢复、坡面防护、排水系统建设等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同时,在工程完工后,持续监测和评估土壤侵蚀状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工程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土壤稳定性。

7、加强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

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对局部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加强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工作。这包括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制定适应性强的工程设计方案;在工程运行阶段,建立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调整工程运行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气候变化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8、促进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运营应充分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利益和诉求,促进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沟通机制,确保社区居民了解工程建设的进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积极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合理诉求纳入工程规划和决策过程。此外,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式,实现工程建设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共赢。

9、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

科技创新是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绿色发展的关键。应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解决水资源和电力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和挑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对策,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调度和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强化水土保持与治理、加强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促进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以及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欢. 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J]. 云南水力发电, 2024, 40 (05): 18-21.

[2]黄志英.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J]. 清洗世界, 2023, 39 (08): 145-147.

[3]杨移.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探究 [J]. 四川建材, 2021, 47 (11): 32-34.

[4]马建国. 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J]. 科技风, 2020, (32): 118-1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