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形势下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存困境与破局对策
摘要:当前法治社会,不仅对法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法学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不断提升法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教学中,在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从当前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教学陷入了困境,为此,本文基于高校法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破局对策,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以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困境
引言: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当前法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强调教学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以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法学专业教授学生法学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对学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课程思政的元素。因此,推进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当前法学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一、新形势下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在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下,课程思政能够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的培养与塑造,是当前我国实现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背景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立体化等特点。
其一,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在课程推进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法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同时要求教师给予教学内容能够来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思政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教师基于法学专业知识,发现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观点内涵、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渗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1]。法学专业涉及刑法、经济法、民法等多门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不同,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比较多样,因此,其教学内容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培养更具全面化。
其二,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关注于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求将课程思政落实于各高校的各专业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法学专业人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一作用仅仅依靠专业课程教学是无法达到的。同时,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落实课程思政,保证其全面推进、全面落实。基于此,课程思政突显出鲜明的全面化特征。
其三,课程思政通过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学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政专业和一些专门课程中,而且需要渗透到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杜绝形式主义,而将其有效地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在法学思政课程建设中,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知识中,以实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所有法学专业教师都具备思政知识以及育人的能力,使教师不断地将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融合,进而获得更显著的育人效果。从这一点来,新形势下的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体现出教师队伍层次立体化的特点。
其四,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渗透进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其教育具有隐蔽化的特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以突显育人的职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在这一教学理念下,通过隐性教育使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内涵的影响,避免了传统的强制灌输,更加隐蔽地实现育人效果[2]。同时,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思政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可通过显性、隐性两种方式展开教育,以培养人才。而课程思政是借助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基于专业课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以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突显出鲜明的隐蔽化特征。
二、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存的困境
第一,课程思政内容缺乏与法学知识的结合。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自然需要教师基于法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再将其渗入进课程教学中,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然而,在法学知识教学中,更加注重法律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注重向学生强调相应制度和法律条文的内涵以及意义,而课程思政更加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析。即便在新形势下,各学习专业重视起了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教学中强调课程思政,但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更加注重形式,忽视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时缺乏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的结合,即便一些教师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但结合的效果较差,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将法学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仍然是课程思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困境之一。
第二,部分法学教师缺乏思政理论知识。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法学专业的教师是内容的组织者和渗透者,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因此,教师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法学专业的法学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具备充足的法学专业知识,然而,课程思政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理论知识,法学教师在思政知识储备上比较缺乏。随着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法学教师不仅仅要提升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新的制度及法条内涵,教学任务较重,因此缺乏有效的精力投入进思政理论学习以及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中[3]。而且,思政理论具有系统性特点,要想准确把握其内涵,需要进行系统地学习,法学教师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另一方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当前学校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视,日常工作更多地倾向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中,缺少对思政理论的培训,进而限制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无论是法学知识还是思政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能够体现其价值和意义。课程思政建设本身也是以增强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政意识,并将其落实与生活及行为活动中。因此要求课程思政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尤其是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课程思政与当下一些法治新闻热点联系,体现其应用性,同时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悟。然而,当前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实际生活、法治热点的联系并不紧密,在课堂上,大部分法学教师都很少应用当下热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当下社会网络发达,法治热点更新快,要保证时效性,就需要教师提高素材收集、整合能力。另一方面, 法治热点结合课程思政,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解读,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4]。受此影响,课程思政在结合热点、结合实际的过程中存在建设困境。
第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缺乏实践性。法学专业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时间教学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法律人才培养中,往往需要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方式落实实践教学。但当前一些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开展,在与课程思政结合中,也未有效地应用实践。因此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缺乏联系,明显体现出缺乏实践性的问题,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
三、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课程思政与法学专业特色结合
法学专业教学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引导,其中蕴含着思政元素。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开展中,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法学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例如,法学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思想;在部门法学课程中,关于制度优越性、制度特色等[5]。这些内容都体现着思政元素,通过融合教学与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当前中国法治道路的自信,同时形成正确的政治倾向和积极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应用网络来将法学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而在具体的课程思政课程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结合不同年级对于法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分层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以不断提升法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二)注重法学教师思政理论储备提升
高校内法学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法学专业知识储备,但多数教师缺乏思政理论储备,影响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展开。因此,在促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从提升教师知识储备入手。为了增加法学教师对于思政知识的掌握,学校可定期组织思政理论教育培训活动,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教师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聘请学校内思政专业的专家教授开展讲座,实现法学与思政专业的互动沟通,实现跨专业的资源共享。在培训教育下,法学专业教师的思政知识掌握必然更加深入。而考虑到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开通学习平台,使教师在教学之余进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还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知识储备[6]。在进行法学专业教师录取选拔时,同样需要注重思政理论储备的考核,并将教师的理论储备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以组建更加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队伍。
(三)筛选法治热点与课程思政结合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对学生的言行、思想等产生影响,尤其是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对此,法学教师应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信息,将一些法治热点与社会热点融入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7]。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也可以将法治热点融入进教学中,体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具体实施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一些热点进行筛选,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选择更具育人价值的热点,并进行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置。另外,在教学内容设置中,还应该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或任务,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还可以将一些国家重大会议、政策文件等引入教学中,向学生布置思考讨论或论文写作的任务,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同时做出正向的政治思想引导[8]。
(四)组织社会实践与课程思政结合
实践教学属于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应用机会,而思政教育也强调学以致用,对此,课程思政的开展更需要将实践与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组织开展实训教学环节,选取一些律师事务所、司法机关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遴选一些校外的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专家,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模拟庭审、热点案例教学、课题调研等方式开展,教师选择具有教育价值的经典案例,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并将相应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彰显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法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为重要目标,在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培养法律人才正确的政治立场,运用课程思政,将专业中蕴含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在课程思政开展中,可从结合法学专业特色、提升教师思政理论储备、结合法治热点以及结合实践教学来入手,以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万军,赵生学,丁艳.特征、困境、路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3,37(02):62-67.
[2]王玫黎.“国际公法”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传导路径探索[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2,3(02):161-170.
[3]原新利.法学专业课教学创新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的展开路径——以法学人才培养三维度要求为目标[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1):129-134.
[4]江晓华,李月娇.农林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06):117-122.DOI: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6.
[5]闵凡群,李文玲.课程思政视野下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以“行政法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2):67-70.
[6]马颖章,林秋.数字法治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1):102-106.
[7]许冬琳.“德法兼修”视域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6):84-87.
[8]丁国峰,王港君.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法学本科经济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6):127-138.
基金项目:邢台学院教改课题: 应用转型背景下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 JGY21007.